贾方舟:吴冠中身家性命画图中
事实上,此时的吴冠中,无论在艺术思想或创作风格上,都已 于成熟。如果说一九五九年发表的[井冈山写生散记]还仅只是记录了写生中的一些琐事,没作理论上的阐述,那么,在些次发表的[谈风景画]中,则对风景画创作提出了较有系统的见解。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风景画要以创造意境为第一要义。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给风景画提出了一个重要标准,风景画不能只求新鲜感,见景画景,娱人眼目。只有意境的新鲜,艺术创造的新鲜,才能真正予人以新鲜感。注重创造意境,也是吴冠中中在风景画中一直坚持的原则。
二、强调风景画要在写生中创造。他反对西洋摆设一个[死角落]的取景方式,而认为传统中饱游山水之后再组织画面的方法可取,即先游一遍,构思一番,在速写簿上或脑海里构好图,及至动手写生时,往往还要变换几次写生地点才能完成作品。吴冠中把这种在写生中创造的方法,称作是[在山中边选矿边炼铁],结合写生和创作二者的优点为一。
三、由此,他进一步阐述了写生的意义:[写生只是作画的方式之一,并不决定其作品是创作还是习作的问题。]他在七九年发表的[绘画形式美]一文中,曾专 一节谈创作与习作,而此时,他对创作或习作与写生之间的关系,谈得十分明确。其次,他还特别强调了直接对景写生的好处,在于[感受较深,无论在捕捉色彩的敏感性和用笔效果等方面,都很可贵,回来制作往往不能再保留这些优点],易失去[大自然那种千变万化瞬间即逝的新鲜色彩感]。因此,他不主张在山中采矿然后回家炼铁的办法。
吴冠中实际上已经探索出结合中西的[写生——创作方法,即先根?感受自由组织画面,然后再直接对景写生。这既避免了印象派画家对着一个死角落的局限,也避免了古典画家在室内制作风景画的缺陷。吴冠中之所以要天南地北到处跑,就是要面对对象作画,为写生中创造性。离开了对象,就等于离开了感觉的客体,离开了情感的[刺激源]。因而只有在面对对象时,才有可能使画家在感觉之源的驱动中。保持作画应有的兴奋状态能。吴冠中的风景画能够保持清新的生命气息,就是因为他没有离开感觉之源;吴冠中的风景写生之所以没有习作的痕迹,就在于他的写生是在饱游饫看的基础上,经过构思甚至构图之后才开始动笔,并且是采取不断移位的写生方法,从而保证了从立意到构图的完整性。[谈风景画]一文虽然只有二千字,但却标志出吴冠中在风景画创作上的成熟,也从一个角度标志出他这十年探索的成功。
在目前发表的最详实的《吴冠中年表》(于静编)中,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一年的八年中没有作品记载,这个大的空档,形成吴冠中艺术生涯里的断裂地带。一九六四年画家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其间画过一些速写,半年后因得肝炎回城治疗;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剥夺了作画的权利,直到七一年底才重拾画笔。在这之前的十几年中,吴冠中虽身处逆境,但恁着坚韧不懈的精神,年年背着画箱东寻西找,积累了大量作品,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正当他在艺术上赢得声誉、处于地位节节上升的时期,却出现了八年空白,这不仅是个莫大遗憾,对吴冠中来说,更是巨大的心灵折磨——没有什么比失去作画的自由更难耐了。
一九七二年,正在农村参加劳动的他,终于 允每个星期天可以画画。他立刻托人捎来颜料和画笔,没有画布,就用当地可以买到的轻便小黑板,在上面刷一 胶来代替画布;又借用老乡家里的粪筐作画架,背着到野地里写生,被学生戏称为[粪筐画家]。而这位拿粪筐作画架的画家,就在北方乡间的黄土地上,开始了久已渴望的工作。他在[天天看惯了的、极其平凡的村前村后寻找新颖的素材……每天在宁静的田间来回走上好几遍,留意到小草在偷偷地发芽,下午比上午又绿得多了……转瞬间,路边不起眼的野区,开满了淡紫色的花朵,任人践踏……冬瓜开花,结了了毛茸茸的小冬瓜……],这些充满感情的描绘,反映出画家心灵深处与大自然间的对流,而真实的生命体验使画家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真挚情感与浓郁的乡土情调。
高梁、南瓜、野菊、山花、柴扉、爬满瓜藤的农家小院,这些纯朴的乡间小景,一一摄入他的画面,构成他艺术上十分独特的一个阶段,也是他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的真实起点。画家在画这些作品的时候,只是一味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无意与西方有所区别,但在事实上,他去与西方诸流派拉开了距离。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批作品,更是倍感亲切,较之于那些大题材,它们似乎更容易打动欣赏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