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观点交流

“复调”的再造与对象的解放

2010年11月22日 14:21:35  来源:文艺研究

16 参见高名潞《极多主义:一种现代主义的幻觉》,载《艺术数据网》,http://html/av/3297_4.html。

17 参见高名潞、赵璕主编《现代性与抽象》(艺术研究 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19页。

18 转引自何桂彦在“格林伯格在中国:2010格丰当代艺术论坛”(2010年5月,深圳)上的发言,未刊稿。

19 转引自冷林《格林伯格美学思想初探(上)》,载《世界美术》1993年第4期,第51页。

20 转引自岑家梧《中国画的气韵与形似》,《中国艺术论集》,上海考古学社1949年版,第74-84页。

21 高名潞:《中国有抽象主义艺术吗?》,《格林伯格在中国:2010格丰当代艺术论坛论文集》。

22 格林伯格:《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易英译,易英主编《纽约的没落》,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23 易英:《大众文化视域中的抽象绘画及其衰变》,《格林伯格在中国:2010格丰当代艺术论坛论文集》。

2526 转引自何桂彦《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第127页。

27 参见曹意强《图像与语言的转向——后形式主义、图像学与符号学》,载《新美术》2005年第3期,第10页。

28 参见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余英时作品系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2-14页。

29 转引自沈语冰《格林伯格的双重遗产》,《格林伯格在中国:2010格丰当代艺术论坛论文集》。

30 转引自吕澎、朱朱、高千惠主编《气质与文明》(李华生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32 参见沈语冰《格林伯格:现代主义及其怨言》,《格林伯格在中国:2010格丰当代艺术论坛论文集》。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