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泰:中国书法自楚简始
——论楚简的书法史意义
本文所属专题:李金泰艺术专栏
还是让历史来说话吧。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毛笔实物共有三件,均系楚物(见图二)。第一支,1954年从湖南左家公山十五号墓出土,兔毫,竹杆。长18.5厘米,套有竹笔筒。同时出土的还有铁削、竹片、小竹笥等全套书写工具。该墓为战国晚期楚墓。第二支,1957年从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长23.4厘米,笔径0.9厘米。该墓为战国中期楚墓。第三支,1987年从湖此荆门包山楚墓出土,长22.3厘米。此墓墓主邵力它,官居楚左尹,下葬年代约在楚怀王十三年(前316年)。此人死时,屈原已经二十多岁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屈原的伟大辞章是时一定书于简帛之上,如果忠魂有眼,天不藏宝,我们或有可能一睹屈原绮丽浪漫的辞赋是怎样和美伦美奂的书法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
从中国偌大一片国土上挖掘出的三支最古老的毛笔全都是楚国故物,这是一种偶然吗?从中我们应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一、至少在战国中晚期,毛笔已经成为楚国人日常主要的书写工具。二、毛笔的使用范围巳遍及楚国全疆域。三、毛笔的制作工艺在楚国已经完善。四、楚人使用毛笔书写文字已成自觉的行为,人们抄录文章、记载账簿、制作文案、发布律令,举凡后世文字交际的一切功能,楚人只借助于毛笔,无遑它顾。五、中原各国可能在青铜文字的模铸上比楚国更加规整精良,但在毛笔的制作和使用、文字的改造和书写等方面已经大大地落后于楚国了。
说楚国人开始了那神圣的“一画”,最有力的证据是那八千枚楚简和一张子弹库帛书。十多万字的文字材料都是楚国的书生们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这可是足以让世人震骇的皇皇巨制啊!楚简写手众多,风格各异,就书法的艺术性而言,堪称神品,精妙绝伦,异彩纷陈。在文化和艺术的层面上,是楚国人创造了历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古代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文字的载体材料为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等,“着于竹者为简,书于木者为牍”。王国维云:“书锲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甲金文字已有“册”字,象用编联简牍的样子,似殷商已有简册,只是至今尚无实物出土,无法定论;但春秋战国时期,简牍以其价廉易得使用方便而在某些地方(比如楚国)盛行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秦统一中国前的竹简全部是楚简,“战国时代其它国家的简,解放后还没有发现过”(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只此一端已大可说明问题了。同是简牍缣帛,同样容易损坏朽腐,为什么近几十年来在楚国各地出土了那么多竹简,而在其它各国故地却毫无所获呢?答案只能是,楚国在更多的时候更广的地域更普遍更自觉地运用竹简作为文字交际的工具,而其它各国由于种种原因,在广度上、量度上和自觉的程度上大大的不如楚国,他们落后了,这是历史,我们无法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