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重归不似之似(Wonder of come back again)

关于中国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色彩和形式构成问题

冯远/文
2009年11月24日 10:05:58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冯远艺术专栏  

经验证明:对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前景而言,任何像西方具象造型那样,形似、肖似、酷似于物象,或是像抽象造型那样,不似、很不似、什么也不似,甚至完全舍弃物象的基本形,都不是中国人物画的出路(这在中国山水、花鸟画中表现得也许并不突出,但在人物画却十分显明)。即便是先不谈中国艺术的精神在绘画中的表现特色,光是中同画的材料也难以承载对于物象纤毫不差的精细描绘。这当然并非是否同人物画家具有精细描摹的本领和改进材料的可能性,而是中国绘画一旦达到几可乱真的酷似地步.恰恰可能丧失中国绘画精神要义,同时又无法超越西方古典绘画的写实高度。艺术即使具有鬼斧神工的绝似技艺,却充其量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复制品,它必然限制了作品对于审美感知的直观导向。这种一语既白的叙述当然可能具有鲜明的教化意义,但却难以给人以精神方面有关审美的补偿、启迪和由此产生的不同联想。相反,如果艺术创作在塑造直观形象的同时,也注意间接形象的表现,那么,甚至简单到一根弧线、几抹色彩、一块几何造型,以及一组错落有致的符号标点,都可能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想象,整个艺术和创造欣赏过程也因此成为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然而中国人物的表现尺度似乎还有一个极限,那就是纯粹意义的抽象,同样不是中国人物画的出路。当绘画将一切造型都支解分离,重新按他种观念综合,将生活原型任意改变至与原型毫无联系,人物就可能变为难以辨认的形状、体面和各种无法指认的符号。这样,人物就失去了作为绘画主要内容的必要性,人物画的意义也随之消失。因此,对于人物画的意象造型而言,采取对不同客观素材进行不同的主见改造,即从对象外部或内部的各种关系、逻辑、形态、结构之中,抽取那些既带普遍意义又富于个性色彩的特征,集中综合再造、浓缩甚至夸张、变形的强化处理,创造出既似生活原型,又胜似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的办法,才可能具有广阔前景。

真正动人的艺术,往往不是那些纯写实和纯抽象的东西,而是二者不同程度的结合所产生的作品。那些动辄将写实与抽象对立起来,以为二者必居其一的论点,显然是失之偏颇的。“不似”与“似”,无论从艺术发展进程,还是从创作的自身规律来说,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传统艺术的写实形象,都经过中国式的抽象处理,现代艺术中的符号,也往往通过写实的意义的认知方法去解读其中象征含义。一切写实都发端于抽象之后,所有的抽象又都包含在写实之中。这样的例子,在当代人物画的一些成功作品中已不属鲜见。

把观察、经验、想像作为艺术创作过程中必需的三个条件,是东西方艺术家、理论家共同的看法。视觉上的观察当然必要,感性体验和艺术经验也同样重要,然而想象,则是运用艺术抽象实现从生活到艺术这一升华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个仅仅善于摹写的艺术家,凭着细心和积累的经验,通过努力描写那些生活中的直观形象也许不是十分困难的。但是运用创造性想象对生活进行一番独具匠心的剪裁改造,创造出个个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的间接形象,则是需要才能、识见和勇气的。这中间的确存在着规律,找到并且把握住它,出路也就找到了。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