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频道页 > 文论

富裕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吗?

——以河北霸州胜芳古镇为例

2009年12月22日 15:11:06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以上的思考是针对一时一地的把握。我们也会有以下的认知:在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前提下,当看到“这一个”的时候,其实已经与头脑中的既有相碰撞,以此去考量该地所见传统音乐事项与历史传统、与它地之存在究竟有怎样的相通、相同和相异。

胜芳古镇是我这些年来的考察中比较特殊的例子。这些年考察的地方也不少,要么就是当地相对贫困,在当下经济大潮中,为了改变命运,人们纷纷外出谋生,既有的传统难以为继;要么一些富裕起来的区域,在新农村建设中,人们似乎无论经济实力还是思想理念都属于“天翻地覆”,传统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要到这些地方考察传统,更多展现“天苍苍、野茫茫”,属于过眼烟云;更有一些地方,虽然也保有一些传统,却由于当地管理相对“严密”,不允许有这些存在,处处受到打压,与当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有诸多抵牾,传统在苟延残喘。胜芳是什么样子呢?

据有关人士告知,一个胜芳古镇每年向国家上缴近九亿利税,存在多名千万级别的富翁,普遍性的富庶。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都说经济发达之后最容易使文化产生变异,为什么这里会保存如此多的传统呢?难道富裕了,传统文化就一定会丢掉吗?胜芳现象的确引发人们的许多思考。

仔细想来,胜芳古镇能够在经济和社会转型中保存传统,主要有以下的因素。

首先是有传统的基础。换言之,本来这里就传统积淀深厚。胜芳在历史上并非仅为镇,而是县衙所在,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依照传统理念,作为国家管理的一级县治,所有国家意义上的制度行为都曾经在这里存在,包括国家礼制中的五礼样态也会在此延续,这是积淀深厚的主因。

胜芳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古时交通不够发达的状况下,这里却是有名的水陆码头,历来有经商的传统,用当地人的话讲:不挣有数的钱。即一些社会的公职部门都很少打动胜芳人参与竞争,他们更愿意自己去开拓。当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到此地,当地人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大潮中又一次站到了潮头。他们选择了钢木家具制造业,并且不断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链条。要是以镇乡为单位进行排列,胜芳在全国的排名中都处在前列,可他们究竟为什么会有着这么一份传统的坚守呢?

(责任编辑: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