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吗?
——以河北霸州胜芳古镇为例
每次去胜芳,都由古镇保护与开发委员会的张玉良主任(大家习惯称“张镇”)细心安排,他手下王晟兄和蔡利兄等多位热心人士大力协助,令人着实感动。更令人难以释怀的,特别是王晟兄,自从第一次相识之后,就不断向我们提供信息,古镇有哪些民俗在何时实施,一次次带给我们要前去见识的冲动,他们对古镇文化的挚爱令人钦敬不已。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这半年多来,我们在不断加深着对古镇的认知。
之所以先后去了胜芳三次没有动笔,主要还是想有更多的了解,在更多把握的前提下再有认知。应该说,在此地住上个十天半月,也不可能对当地的各种民间礼俗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更何况礼俗并非是“表演”出来的,非到了这些民俗展示的日子,你不可能有真正的体验。要想对胜芳古镇的民间礼俗有相对全面的把握,看起来没有十次八次的还真不行。这也就是我迟迟没有动笔的原因。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张镇和王晟兄等总想让我们写点什么,而我们却想在看得更多之后再做。
所以让我有一定的改变,那还是因为是次去胜芳与王晟和秦先生等一起探讨的这个现象,我也让我的研究生刘佳继续做出统计,看看当下这个镇上究竟还有多少依附于各种花会组织的“音乐人口”。还有乐谱、乐曲、多种音声技艺形式、有多少种民俗使用传统音声技艺形式的情况。这些涉及多种音声技艺形式的会社组织其生存方式等等。
徜徉在古镇的街道上、博物馆中,引发我诸多思考。毫无疑问社会在变,如此我们将视角定位在“变”上毫无问题。但既有的传统究竟是什么呢?这是必须要明确的,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传统的既有,言变将毫无疑义。我们许多研究的问题在于,更多喜欢去重复世人皆知的问题,只从当下的形态上去把握、认知,却不愿意花力气去挖掘传统的内涵,这大概是研究难有突破的要因。当尽量通过文献、口述史、活态的传承来把握之时,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和承继到当下的相通、相同、相异摆出来的时候,方可对传统有相对整体认知的基础上辨析当下哪些是历史的遗存,哪些是历史样态的变异,哪些曾经在历史上发生存在而当下消解的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讲,要想对当下活态中的传统有所认知,还必须踏踏实实做案头、然后去实地考察;或者在考察中发现问题,回来后继续做“功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