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吗?
——以河北霸州胜芳古镇为例
征得师傅们的同意,我们来到音乐会的日常活动地点,我请师傅们以大家非常熟悉的《八板》一曲为例诠释七调的演奏,我们如愿以偿。在考察了管子音孔、笙的簧管数和云锣面数等相关问题之后,回到北京,我即听录音记谱。
应该确认转七调成立。用大哨吹奏可转五调,换小哨再转两调,七调完成。但是,在七调中间,有两调的主音显得不稳定。再有,在转调过程中,从理论上推导,有一处出现了偏差。如此,我打电话向李来璋先生请教。李先生认同了这应该属于民间七调者,并刻意强调应该关注笙簧数。当我带着疑问咨询音乐会的师傅时,得到了认可的答复,即在为我们演奏时有一处接错了顺序。并承诺为我们再次演奏,如此促成了三月份我们的第二次胜芳之行。此次由傅利民教授亲自开车,并有多名研究生一同前往。此行往相关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有新的收获,那就是我们又考查了与胜芳镇毗邻的崔庄子音乐会,从其所传乐谱和演奏的实际情况来看,初步印象两者似乎不属于一个传承的途径。
第三次去胜芳,是得知镇上在农历七月十五有多种民俗活动。我约请本所秦序先生和李岩先生一道驱车前往,感受依然是不虚此行。
在动身之前,我主要的想法有四。其一是去了解音乐会师傅传承的九孔管,其二是去看“放河灯”乐队专用曲谱,其三则是要考察放河灯和孔明灯的仪式,其四是考察盂兰盆会。虽然只有短短一天半的时间,可以说是收获超乎想象。
至于九孔管,承载着唐宋以降的乐律传统。在音乐研究所的乐器库中藏有两支,据称是上世纪下半叶学者们从冀中一带收集。2005年,我在山东的滨州也收集到两支,在山西曾经与一支九孔管擦肩而过(因老艺人去世而不知所终),在北京房山区考察中也因九孔管子与艺人一同下葬而唏嘘不已。就是在胜芳,竟然有九孔管的存在,而且不止一处,令人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