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要闻

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看当下美术创作

2010年02月04日 09:45:15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即将于2月3日在中国美术馆闭幕。这意味着美术界每五年一次的大检阅暂告一段落。

从整体上看,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在相当程度上展示了当代中国美术各个画种、门类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展览不仅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而且体现了美术家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基本反映了近5年来中国美术创作的最新成果和艺术成就,反映了当下中国美术发展的基本水准和学术趋势。

尽管获奖作品的整体水平被评价为“历届美展最好、最整齐的一届”,但其中仍不乏问题。近日,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当代美术创作论坛”上,美术理论家、评论家齐聚中国美术馆,梳理与总结了此次美展的经验和问题。本文摘录了部分专家对此次美展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以期为今后美术创作的繁荣带来某种参考或借鉴。

精致的作品多,动人的作品少

虽然本届全国美展的整体创作水平很高,几乎每件作品都很精致和完整,但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从本届美展来看,艺术家们普遍重视从现实生活出发,表现了新时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很多作品在意识观念、审美情趣方面有了鲜明的倾向性,少了琐屑、狭隘、愚昧的自我表现。同时,创作心态日趋平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新人辈出,这些现象非常令人欣慰。

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第一,重题材,轻构思。过分重视题材是历届全国美展的通病。第二,尺度大,气魄小。第三,样式多,神韵少。

在评选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重表面形式、轻价值趋向;二是重眼前、轻导向,轻视创作的未来性、引领性的价值。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大多数作品印象平平,在思想观念和艺术语言上具有超越性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现象本身就表明,当下艺术家重视技术技巧,但忽视了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悟、对时代审美的反思与追问。

杭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不管是思想的感动,还是情节或技巧的感动,艺术的宗旨是要感动别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直接投射在作品上,从作品中即可看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从本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来看,很多艺术家只关注社会发展的大题材,而对民生缺乏关注,通过一些小细节真正剖析社会问题的作品偏少。

意向性、表现性、抽象性、象征性不够

弱化笔墨疏远写意,过分依赖图像,是目前国、油两大画种的阶段性特征。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画的笔墨是体现中国画精神的主要载体。从本次全国美展来看,不是笔墨好了,而是笔墨更少了、更差了。写意笔墨越来越少,写意的精神更难得看到了。

国画弱化笔墨,我不认为是一个好现象。我不主张大家都像黄宾虹、齐白石学,他们很难学,但应该学习他们的道路,而不是他们的痕迹和样式。我主张民族艺术的根基要从儿童抓起。我们这一代上小学的时候,有书法基础、国学基础,如果当时没有这样一个基础的话,民族艺术的根基就会丢失。现在启蒙年轻人的可能是麦当劳、可口可乐,在这种情况下,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拿一拿毛笔是大有必要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并不妨碍国家走向现代化。

(责任编辑:桃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