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收藏经费成参评重点美术馆拦路虎?
文化部《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办法》公布后,国家重点美术馆的硬性指标之一“年收藏经费总额不低于300万元”,近日在业界引起热议。1月15日《青年报》报道“上海美术馆靠捐赠过日子没资格参评全国重点”,将议论推到舆论前台。
收藏经费:钱少的忧无米下锅 钱多的愁报批繁难
对于文化部设定的收藏经费起点300万元,业内主要有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认为定得太低,因为按照当前的艺术市场行情,300万元连一幅重量级的作品都买不到。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和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都表示,300万“应该说不多”。深圳和浙江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相对高,而且重视文化事业投入。
据陈湘波介绍,关山月美术馆一旦有收藏项目就上报相关部门申请经费,一般来讲,每年的经费额度是1000万元。马锋辉说:“浙江省政府目前每年拨款 1000万收藏经费,对于藏品征集,有专门的管理办法和专业的委员会批准审核。1000万的收藏经费,在全国美术馆来说,应该是情况比较好的。”但对于收藏经费充裕的关山月美术馆,陈湘波愁的是经费报批的程序。他说:“对于深圳来讲,钱没问题,但是报批收藏经费的程序很麻烦。有时候和艺术家谈好了作品收藏价格,因为报批时间过长,艺术家又不愿意拿出作品了。我国美术馆的收藏工作目前处于摸索阶段,对于钱怎么花,国家没有相关法律,也没有一定的程序去参照执行。”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定得太高,因为大部分美术馆的收藏经费远低于300万元。以老牌的上海美术馆为例,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美术馆,上海财政2009年给上海美术馆的收藏预算只有200万。据悉,相当一部分地方美术馆的收藏预算仅仅为几十万元,有的甚至没有。当然,如果按各省市美术馆的发展状况来制订标准,评选“全国重点美术馆”也就失去了实质意义。
国外美术馆:馆长的主要工作就是找钱
针对上述情况,记者采访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作为颇有建树的美术史论学者,曹意强曾经在华盛顿国立美术馆担任高级研究员工作,对国外美术馆的运作有着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
对于300万的收藏经费起点规定,曹意强首先表示:“300万肯定是不多的,拿到国际上办不了博物馆。按照我国目前的艺术品市场成交价来看,300万不可能做任何事情。”他同时提出:“收藏经费不一定按年份来划拨,可灵活运用。美术馆的收藏经费,不像其他经费比如行政经费一样,是可以确定的。如果碰到好的作品,一年的收藏经费可能远远不够;如果碰不到好作品,经费可能好几年花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