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观点交流

为什么要读《荀子》?

2010年03月02日 11:23:5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乐论》,并不是专门讨论音乐问题,而是探讨人们的快乐问题。音乐,是使人们快乐的一种方式,所以人们听到雅乐、颂乐,心胸就会变得宽广;拿起盾牌与长斧,调节舞蹈中俯仰屈伸的各种动作,体态容貌就会显得庄重;舞蹈的队伍连接着各方面,约好一个共同的节奏,因而舞蹈的行列就会整齐,进退之间就会平等。

从《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而下来,荀子一直在论述什么是正确的对天的认识,什么是正确的言论和道路,什么是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什么是正确的快乐,为什么要论述这些呢?就是因为有很多人蔽塞于一个局部,而不能看到全局。所谓蔽塞,就是被蒙蔽和闭塞:就是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和片面,因为任何一个人的学识都不可能全面,所以难免都有片面的地方。《解蔽》,就是要打开我们的思路,扩大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多,才能真正认识人类的道路和规律。

人们为什么蔽塞和被蔽塞?就是因为名与实太混乱了,名称与实际不相符合,所以被名称蔽塞,被实际蔽塞,还有就是因为不思虑而蔽塞。蔽塞和被蔽塞就会使本性受到损伤。所以荀子提出《正名》,就是要使本来如此的就本来如此,不要用一些奇谈怪论把本来如此的变成本来不如此了。只有让本来如此的依然还是本来如此,不凭借奇谈怪论来扰乱正确的名称,人们才不会蔽塞和被蔽塞。

在《性恶》篇中,荀子虽然在说人的本性恶,但他所举的例子基本上是人的行为恶,本性和行为是两回事,即使很坏的人,我们也会看到他有同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他之所以恶,乃是因为他选择不到最佳行为方式,乃是因为他没有智慧。而没有智慧,也就选择不到最佳行为方式,也就不能诚信,也就不能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也就不能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道路,这样一种规律。

《成相》,成什么相?就是完成、成就辅佐与扶助,这是荀子的历史局限性,因为在他思想深处,君主是天定的,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其他的人只能进行辅佐与扶助,而不能代替君主。所以他用很多篇幅劝说君主要明明白白,做一个明白的君主。

《赋》,是寓言式的,也是散文式的,荀子在这里对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作了充分的说明,他希望人们能象针一样连结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也希望人们象蚕一样有条理地使用诚信,然后象云一样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使用智慧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最终获得快乐的人生。也就是说,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使用智慧,象云一样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象蚕一样有条理地使用诚信,而后象针一样连结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从而获得人生的快乐。

从《赋》以后,便是荀子所作的笔记摘录,后由他的学生们附在正文后编入本书,从这些笔记摘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荀子学识的广博,他确实是博览群书,博采众家之长的。可以说,他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是儒家学说的直接继承人。只有他,才真正读懂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如果说,《论语》是“人际关系学”,《中庸》是“生活方式学”,《孟子》是“行为学”、“行为心理学”的话,那么《荀子》一书就可以说是“执政学”、“领导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