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杭州开幕
张晓莉(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高等美术教育中陶瓷教育的开放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区的扩建,扩招是必然的,让学科丰富起来。我院陶瓷教育也开展了绘画、雕塑、壁画、乐烧等来丰富课程,充实教学内容。我院的陶艺教学反映了两个方面,一是在陶艺教育对其它专业的影响,作品的呈现对我院陶艺教育的推动,给学校师生信心。其二是我院陶艺教学多为跨专业跨学科教育,是一种交叉教学的状态,这也让我院的学生在创作中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
张坚(中国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学院陶艺论文写作的教学》
如何来提升陶艺家的文化素养,扩展他们的创作观念,是史论教育学家要完全突破的重点。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在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在九十年代中期就有文献阅读的课程,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中外艺术史和美术学的经典着作,是小班教学,学生通过读书,在轻松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用教和学的互动。在讨论中同学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扩展,这对他们的论文写作都有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的学生阅读量不够,有的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限,还有如何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上,这在我们以后开设相关课程的时候都要加以考虑。
张清渊(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副教授),《创作的两种态度》
创作的两个态度是:创作者面对创作媒材绝对性的态度;不断流汗,付出劳力的态度。第一个态度是材料作为承载观念的载体,当被塑造完成后呈现在外在的形式。作品呈现时的不可被取代性取决于我们使用的媒材上,以及创作者当初选择的立足点。在东方,材料的多样性源自于各个矿区的不同,因地域性有不同的特质,陶瓷作品的材料选择跟它最终呈现的结果之间的过程是相当重要的。这个过程存在于创作者面对材料时的对话,所以材料是被尊重的,中间的沟通是对等的。第二个态度是虚拟世界下流汗、劳动已经没有办法详细地去说明艺术创造工程是介于人跟材料的重要性。如何用我们的身体透过劳动转化到外在的作品中,对于整个当代艺术观念的发展具有很深的意义。以陶瓷作为创作的一种行为,身体跟媒材接触的过程中有精神层次去指导,汗水和着泥巴呈现的作品应该是更感动人的。
江淑玲(台湾莺歌陶瓷博物馆策展人),《展览展示与教育》
我们策展主要思考的两个问题就是展览本身的脉络以及艺术家自己的创作脉络。然后根据年代或主题的分类在现场进行摆设,详细地标明作品的年代、材料、烧制方式、尺寸以满足参观者。如欧洲的茶具巡回展,我们在做展览的同时遵从年代,从传统到现代,引入茶文化并对器物进行介绍,对于西方的观众来说,更容易进入到这个展览的状态中。再如2008年双年展对收到的所有作品以本身的特质,分成器、形、人、物四组,与茶具展注重氛围不同,所以这与承办人思考方向及出发点是息息相关的。
刘正(中国美术学院教务长、教授),《学院陶瓷绘画与陶瓷教育》
一、中国陶瓷绘画是中国陶瓷艺术中唯一没有被西方学的方面。中国作为陶瓷古国影响了世界,西方学习了中国陶瓷,在器皿,陶塑上取得了创造性成果,但是文化差异使中国陶瓷绘画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二、陶瓷是中国近代以来陶瓷创作者的个人意识学习的最初领域。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以程门父子为代表的陶瓷绘画艺术家首次在瓷器上署名,这是中国陶瓷艺人有个人创作意识,追求个人表现风格的开始。继程门父子之后的陶瓷绘画大家是珠山八友,在书画的艺技,陶瓷的技法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成就。三、学院派陶瓷绘画与珠山八友有类似的命运。学院派绘画的开创者是邓白教授等老一辈的陶瓷艺术家。最初,学院陶瓷绘画被视为非正式的外扰而被严重的忽视,不被重视,被边缘化。但是50年的发展,学院陶瓷绘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开创者之一的邓先生以陶瓷为质,成为学院陶瓷绘画的第一座高峰,此后,中国陶瓷绘画得以延续,全国各学院陶瓷美术专业都有陶艺家在不断地实验,学院陶瓷绘画是继珠山八友之后在陶瓷绘画领域里取得最大成就的学术部分。四、学院陶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具有美术史的眼光,掌握当代陶瓷艺术创作技能,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学院的作用除了教授基础的知识以外,还有一种熏洗的功能,这种创造性的培养,往往在熏洗的过程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