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寻源 丹青写心
——浅谈李宝权书法创作及章草书艺术特色
李宝权曾经以擅隶书闻名书坛,但近几年竟与章草结缘了:临的是章草法帖,读的是章草法书;在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为他举办的“同共和国一起成长——李宝权书法作品展”的作品中,章草作品超过了三分之一,就连他作为着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的访问学者,他选择的研究课题仍然与章草有关。
熟悉书法艺术的人们都知道,章草是隶书的草写,是文字在书写实践中求快的必然。由隶书到章草,李宝权是在简单地重复书体的传承,还是另有追求呢?答案是肯定的。对于章草,李宝权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虽然章草在书法史仅仅“火热”了200多年,但作为书法艺术中起着承先启后作用的书体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近人王世镗作《论草书章今之故》就认为:“唐人止重晋书,少章草一层工夫,翻欲出奇制胜,故流于癫狂,不可矜式。有学识者,多致力于行书,唐则有颜真卿,开宋四家,而苏为冠,然偶作大草,每苦于无根底而失规模,少有能知其故者矣。”在王世镗看来,就连苏轼这样的旷古奇才,也没能弄清楚自唐代以来的书法由于缺少章草工夫,写出来的草书流于癫狂,不可敬重和效仿。很多人都知道李宝权当年以写得一手漂亮的隶书闻名,却不知,李宝权其实是以临唐楷起家的。仅柳公权他就临了七八年。总结自己的实践,当时他觉得自己应该向隶书、行书方向走,在与书友的交流中,也得到了这样的建议。但在实践中却感到走的很难。原因何在呢?一位书法家朋友建议他先改临欧(阳询)体,然后再转向隶书。他接受了这个建议,用了大约四年半的时间临习欧体。在临习中他发现,论圆润,及内在的韵味,欧体要比柳体丰富,欧体字形与柳体也不一样。与柳体比,欧体既有篆书又有隶书的韵味与用笔,还有行书用笔。再转向隶书,就容易多了。对于隶书,他从汉隶开始,遍临名帖: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等等不一而足。但他发现,自己的隶书字体拘谨,放不开,作品不舒朗。原因何在?一位老先生建议他临习恰巧被他忽略的石门颂。他听从了这位老先生的建议,在临习了一段时间后,他感受到石门颂洒落自然、纵横劲拔的妙处:其雄厚奔放之气使他的隶书有了质的提高。再写,笔画与字形放得开,显得舒朗大气了。对于隶书的喜爱,使他处处以隶书面貌示人,以至于人们都知道他擅隶书,却不知他曾经习唐楷、临二王、摹狂草、写行书,而且都十分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