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寻源 丹青写心
——浅谈李宝权书法创作及章草书艺术特色
在感悟艺术的不断追求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这就是李宝权对书法的理解。
李宝权的创作追求志气平和、不激不励、宁静祥和的意境,他的书法作品不浮不躁,没有“烟火气”与“铜臭气”。强调的是“书为心画”、“达其性情”,其审美精神和理念与中国特有的传统美学范畴和审美形态“中和”的观念相合。《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之“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君子要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任何时候都要宁静平和;而喜怒哀乐一旦表现出来就要合于法度,要适度,无过无不及,这就是“中节”谓之“和”。
中国古代的书法家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儒家的这种“中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重要的创作原则。孙过庭《书谱》云:“数画并布,各异其形,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数画并布,各异其形”追求的是对立统一,“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讲究的是同中存异。书法创作要在迟疾、燥润、浓枯、显晦、行藏的对立双方之间做到“乍显乍晦,若行若藏”,调和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万千变化于笔端,书法家的情感也流淌在纸上。
书法创作在用笔用墨上追求“中和”之美,在章法结构亦如此。清人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讲的是谋篇布局时疏与密的协调,落墨处与空白处的关系。刘熙载《书概》也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这就是说,安排结构要讲疏密,恰当分布,有时让字的笔画左右伸展,突破行间空白,使之活起来;有时要把笔画安排得有远有近,有疏有密,黑白相间,参差不齐,使之具有生动活泼、乱中见整、整中有乱的艺术美,以追求结构章法的“中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