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海寺壁画艺术的源流和成就
本文所属专题:秦岭云艺术专栏
五代十国时,各地都还有名手画壁,特别是西蜀、南唐和陇西,宫廷中设有画院。晚唐社会动乱时,许多着名画家不入西川即渡江南;两地经济繁荣,社会比较安定,在壁画艺术上直接承继了唐代光辉的传统。名画家荆浩、朱繇、徐熙、周文矩、李异、黄筌、黄居寀都曾画过壁画;特别是以素负盛名的成都大圣慈寺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上,受有玄宗李隆基、僖宗李儇人蜀的影响,佛道壁画是有增无减的
到了宋代,特别是到了南宋,中国绘画从题材上分科已经形成固定的壁垒。画院以画取土,文学气息日益浓烈的卷轴画和扇面小品,在社会上日益风行。文人们作画多向诗意中寻取画境,认为画壁是民间艺人们的职业活动,不屑从事这种艺术劳动,少数人偶而画壁也出以游戏的态度,任意挥洒几笔而已。从此,壁画劳动极大部分落到民间画工的肩上,人力相对削弱。画工们缺乏钻研的客观条件,一般只能沿用前代的粉本,创造性减弱,不如唐代之千岩争秀万壑竞流,因而不免削弱了艺术收获。墓室壁画也落人窠臼一成不变,从今日发现的白沙、安阳、陇西等地的宋代墓画来看,远没有当时地面上的一般画风工整精致。在殿廷、宅室的壁画上,发展了在唐代开始的抒情画,画家们放情地画起“百猿”、“百鹤”、“墨竹”、“墨松”、“折枝梅”、“四时景”等,当然这是和当时社会上的画风分不开的。但在北宋时,政府却大力提倡过道观壁画,产生过辉煌的巨作。例如公元1008年绘玉清照应宫壁画时,应征的画工达三千多人,后由武宗元、王拙、张防、庞崇穆等百余人集体画成,画中有“五百灵官”、 “天女朝元”等像,气魄的宏伟是可以想见的。这件作品与唐吴道子在洛阳老君庙画的《五圣千官图》,民间艺人在莫高窟画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以及西蜀房从真画的《诸葛武侯引兵渡泸水图》诸名作前后媲美,在中国壁画史上,是有数的作品;元、明的庙堂壁画基本上是承袭上述的粉本、表现技法发展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