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墨中烟岚追古朴写自风

李荣海先生书画评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教授 王文娟/文
2009年11月24日 14:47:2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李荣海艺术专栏  

第二、 书写性——以书入画

中国画注重书法用笔的传统源远流长。早在魏晋时代,书法用笔与绘画相连就成为自觉的追求。谢赫“六法”在“气韵生动”之后紧接着就讲“骨法用笔”,要求绘画用笔应如同书法一样有“骨力”,以体现画之“气韵生动。” 宋代尚意书风形成后,书法摆脱了唐代书风的森严法度,给了绘画用笔极大的启发,苏轼的《枯木竹石图》和米芾的《珊瑚帖》已经明显呈现了以行草笔法入画而抒心的意图。元初赵孟頫\明确提出了“书画同笔”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明王世贞亦曰:“‘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郭熙、唐棣之树,文与可之竹,温日观之葡萄,皆自草法中来,此画与书通者也” (《艺苑卮言》)。元汤垕亦言:“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卉之至清,画者当以意写之。” (《画鉴》卷二)

荣海先生深谙这一文人画传统,于是格外注重以书法之笔入画,这当然也是在发挥着他的长项,作为“初入画境”的晚来者,这无疑又是一条捷径。虽然不必一一按图索骥,但我们还是能清晰看到,荣海先生在用篆笔之厚重画杆(荷花的杆,紫藤的杆,菊花的杆,南瓜的边),用隶书之波折来画芭蕉叶的筋脉,以行书之流畅来画丝瓜的筋条……等等不一而足。也许比这种技法相通互用更为重要的是,所谓“以书入画”,更在于以书之精神气息灌注于画面。是的,当荣海先生以书法之落笔、转笔、收笔运用于绘画时,他就把对书法“势”之追求融入了画面:左倾的落地生根的蒲棒、菊花,右倾却以折枝画法从上悬空而来的葡萄、芭蕉,左右摇曳、飘逸多姿却笃定的兰花……都是荣海先生画作中颇具气势亦有韵味的杰作。这一气势不可小视,吴昌硕前半生用心书法篆刻,数十年写石鼓大篆,晚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却以金石书法之圆浑、凝重、苍雄之线条气势入画,一举扭转了清末大写意花鸟的糜弱。荣海先生对吴之喜爱共鸣当是慧眼识金。文人画重书写性还应包括诗、书、画、印的完美统一,讲究题拔款识。好的题款不仅能增加画面内涵,体现画家之书法美,更能言志而抒心。这是文人画家重学识、修养、气质、品格而具书卷气的综合体现。这在荣海先生自是一种自觉追求而身体力行。他自作诗,画不题穷款,大面积题的都是自作的朴实、自然、清新的诗,这一坚持难能可贵。

第三、 贵在简淡

文人画以老庄为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心斋坐忘”,“虚实生白”(庄子)。于是水墨之境贵在简淡,以一当十,以少总多,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是水墨画的特殊审美诀窍,“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清恽格即云“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如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炯。烟鬟翠黛,敛容而退矣”(《南田画跋》)。简为贵,故有“马一角”、“夏半边”之构图,亦有倪瓒的一木一石,也有八大的一鸟一鱼……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