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会员评论文章

墨中烟岚追古朴写自风

李荣海先生书画评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教授 王文娟/文
2009年11月24日 14:47:2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李荣海艺术专栏  

首先,“内擫”法是荣海先生书体的突出特点。在“二王”之间,荣海先生更重大王,在行书结体上取了羲之的“内擫”法而未取献之的“外拓”法。明何良浚言:“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张,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四友斋书论》)。沈尹默先生亦言:羲之“内擫是骨胜之书”,献之“外拓是筋胜之书”(《二王法书管窥》)。“内擫”法结体方折,外轮廓线略向内弯曲成腰鼓状,笔致收敛,强调起笔和收笔的裹束。“外拓”法结体圆转,外轮廓线略向外弯曲成铜鼓状者,笔致开张,不很强调起笔和收笔的裹束。一般而言,圆转外拓顺,翻转内擫逆,顺则快,逆则慢,外拓写法更为自由,更符合草书流畅奔放的本意。况内擫以方胜,外拓以曲(圆)胜,曲笔要婀娜华丽得多,因此外拓法比内擫法更受后人青睐,在整个书法史上,外拓的势力大于内擫,献之在后世的影响大于羲之,当不足为怪。(参阅沃兴华《中国书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然荣海先生却取了“内擫”法,这自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审美定位。他不是李白、苏轼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而“大江东去,浪淘尽”的狂放之士,因此不取献之外拓圆转的“一笔书”也不醉心于张旭醉狂草的奔放感而取笔致收敛的“内擫”法落脚行书即是当然。但这不意味着荣海先生就是拘谨内敛捆手缩脚之人,“海到尽头舟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其兴笔书写之句让我们洞见了他如丰子恺先生所说的“幸有我来山未孤”似的人之豪迈、文韬武略,只是荣海先生不是锋芒毕露之人,放汹涌于寂静,寓激情于深稳,他是解决矛盾、驾驭全盘、保持实力、恢宏有度之士。

其次,“势”之追求是荣海先生的又一书体风格。“内擫”法而来的逆笔行书成就了荣海先生对“势”之追求。梁武帝萧衍在《草书状》里云:“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形象说明了书法艺术中蓄势的重要,这和中国戏曲中的云手、中国古典舞蹈中“反胴”起舞(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预备舞姿一样是箭在弦上、引而不发的蓄势状态,老子故云:“反者道之动”。

在书史上,王羲之是蓄势的高手。董其昌云:“一正一偏, 所谓右军书如凤翥鸾翔,迹似奇而反正”(《画禅室随笔》)。纵观《兰亭序》,结体不求平正,而从欹侧倾斜中求平衡;不求均匀,而从揖让照应中显稳定,字形在倾斜中撑住而摇曳多姿。米芾在章法上亦作如是处理。“姿态倾倒,不拘礼法”,横不平,竖不直,但上下相形,左右相携,感觉上最终是横平竖直而平正有加的。王觉斯亦如此,其大幅草书虽笔连字连,矢矫翻腾,然精微处中规合矩,每个字欹侧不稳,但字与字相互协调,复归平正。董其昌则反复论证奇与正的关系,对元代书法的平正呆板批评尤烈……

这几位大师都是荣海先生的挚爱,心追手摹,对他们蓄“势”之道当心领神会。于是我们看到荣海先生许多字的劲似在左边,有的字上下看来,又左右倾斜,但在摇曳摆动中,却上下呼应,错落有致,左右均衡。从而似欹反正,姿态活泼,静中生动,解衣盘礴。他用大王、米芾、王觉斯们克服了赵孟頫\们的平整庸常。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