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件“镇馆之宝”同台亮相安徽省博物馆新馆
到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你一定很期待能看到哪些重量级宝贝。记者昨日从安徽省博物馆获悉,“镇馆之宝”又新添两件重量级文物——九华朱觐墨、仙人吹笙壶,另外鄂君启金节只有两片在新馆展出,因此“镇馆之宝”变成了八组共九件。新馆开馆,九件“镇馆之宝”也是首次同台对外展出。
楚大鼎:资料显示,楚大鼎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约400公斤,是目前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最大的。省博物院副院长黄秀英介绍,“镇馆之宝”楚大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代表了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楚大鼎的沿口处,至今还有几处古文字没人能够辨识。据介绍,楚大鼎是1933年在寿县楚王墓出土的,墓葬被盗挖后随很多文物一起已经流落到上海、天津等地,后来才被国民政府追回并送到当时在安庆的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抗战爆发后,楚大鼎又被转移到四川、重庆一带,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被运到南京。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楚大鼎才得以重回安徽。
剔犀圆漆盒:由元代着名漆匠张成制作,是用漆一层一层在盒子表面涂刷,一共漆了一百多层,然后在漆上面雕刻花纹完成的。张成制作的剔犀漆器目前发现存世的仅剩两件,一件在安徽省博物馆,另一件在故宫博物院。这件“镇馆之宝”是安徽省博物馆在创建初期,由张新吾先生将自家的祖传之物无偿捐献的。由于保存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它一直没有在省博物馆与公众见面,这一次是首次公开展出。
吴王光鉴:这是一件春秋晚期的吴国青铜器,因作器者为吴王光而得名。1955年在安徽省寿县蔡侯墓中出土,共两件,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外一件就在安徽省博物馆。专家说,鉴是一种重要的水器,是一种大号的盆,可以盛水以洗浴,可以贮水藉以照面,此外还可以装冰。吴王光鉴出土时,鉴内配有圆形尊缶和匜形勺,三器使用时合为一体,称鉴缶。尊缶与鉴的间隙可以放冰,用以冰酒。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冰箱”了。
鄂君启金节:在此次展出的九大“镇馆之宝”中,有一样宝物为两件,它就是鄂君启金节。“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通行证’。”黄秀英说。鄂君启金节于1957年在寿县邱家花园出土,共发现车节3件,舟节2件,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金节用铜铸成,文字错金,因形似劈开的竹节故名“节”。五件金节中的一片车节和一片舟节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其他三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此次将展出其中的两件。
金边玛瑙碗: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雕艺术品,于1972年在来安县出土,器物完好无损,距今至少有700年。1994年,金边玛瑙碗被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鉴定组一致确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是安徽省目前惟一的一件玉器类“国宝”。
龙虎四环鼓座:“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件龙虎四环青铜鼓座,就再现了古代战场的情景。它于1980年在舒城县孔集出土,据专家考证是春秋时期舒国的宫廷御用器物。央视“国宝档案”曾经专门介绍过这件宝贝,称赞它能再现古代战争场面龙盘虎踞的壮观与气势。
九华朱觐墨:九华朱觐墨为首次发现的宋代着名墨工所制的墨宝,由安徽九华人朱觐制成。它1988年出土于合肥南郊, 1994年被定为“一级甲等文物”,后为合肥市文物管理处收藏。
仙人吹笙壶:在宋代执壶中,人形壶较为少见,以吹笙为题材者尚属此件,尤其是装有细长弯曲吹管的笙的造型,更是前所未见。这件器物于1965年在宿松东郊北宋天圣三年墓出土,出土时因二次氧化形成釉表开片。目前,它是安徽省内出土的馆藏陶瓷中惟一被定为国宝级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