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支招新形势下的美术出版行业发展方向
从195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至今以来,已经有60年的历史,人美社半个多世纪以来所出版的美术刊物和书籍数以万计,中国老老少少几代人无不从中获益,正值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庆祝人民美术出版社60周年成就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并开展了一系列座谈会来探讨在新的社会形势和美术背景下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发展方向,展览开幕式当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人民美术出版社60周年成就座谈会”,十几位专家、学者、出版工作者以自身的经历和回忆描述了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十年来的成就。
2011年8月19日,人民美术出版社针对出版行业与为艺术服务的主题座谈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座谈会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林阳主持。出席座谈会的嘉宾包括着名油画家詹建俊,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龚产兴,《美术》杂志主编尚辉,着名画家李天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赵友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杜键,中国画研究院副研究员赵立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着名理论家殷双喜,着名工笔画家朱理存,美术评论家马鸿曾,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等出席了了座谈会并发言。
艺术家詹建俊老先生首先发言,他虽然没有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任职过,而那个年代的同学毕业后很多都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后来都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领导和老员工,从而詹建俊先生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詹先生回忆了从文革、下放时期与人民美术出版社古元一起合作的小故事,直到后来调回北京依然一起工作,所以詹建俊先生对于人美社的印象一直是亲切和友好的。他认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在我的印象里是代表中国美术出版社的唯一的最高的出版单位。在我们这代人中,能够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国内的油画家和国画家也都喜欢与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人民美术出版社一直以来都担任了比较重要的出版任务,包括故宫的很多文物画册,在当时的出版水平来说,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出版是高水平的,很多画册都成为了重要的收藏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着名理论家殷双喜先生首先通过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西洋雕塑、绘画等书籍和《西方现代画派》影响了学习西方艺术的很多人,在当时开创了新的借鉴。殷双喜说:“从年画、连环画到现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出版物构成了新中国美术史的脉络,如果研究新中国美术史,离开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出版物就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应该特别感谢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总为别人做嫁衣,总是默默的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无声的架起桥梁,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是在奉献。人民美术出版社是中国美术出版业的航母,大船总是这样的,掉头慢,但是方向是很重要的,所以人民美术出版社是把握方向的角色。”《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在现场看到“美术”二字很有感触,《美术》杂志与人民美术出版社从5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是一家,《美术》杂志有编辑权却无出版权,所以《美术》需要到人民美术出版社进行出版。他认为人民美术出版社是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参与者,建国以后,在美术领域的出版行业中人民美术出版社毫无疑问是很重要的,它当时要秉承的是延安当时的特色,要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所以建国之初关于领导像绘画、年画、连环画的创作和推广上,人民美术出版社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出版社所不能代替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在50年代到80年代是她的辉煌期。第一个经验,那时人民美术出版社最重要的经验是“官方”,体制内的出版社,国家很重要的人物和一些政治形象的独家出版权决定了人美社的地位;第二个的经验是编辑队伍的组成,包括学者型的编辑和艺术家型的编辑,对于美术专业的出版和跟艺术家之间的沟通更好。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赵友萍觉得座谈会就如回到了以前,大家围在一起探讨如何把事情做的更好,她将绘画的精神内在纳入到连环画中探讨:“连环画的好在于它部仅是跟作者有亲密的关系,而且跟大众的关系也很密切。对于出版行业我不太了解,但我认为出版质量是很重要的,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书内的内容是阳光的,读者读了之后会有精神上的升华;另外就是书的质量,因为它是以美的形式传送给读者,所以要有直观上的想拥有。”中国画研究院副研究员赵立忠人民美术出版社成就展中有项成就没有展出,那就是培养了一批人才。他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来源是分成三部分的,首先是老师教给的一部分,再就是在阅读中获得的,还有一部分是同学间相互交流获得的。然后从自身的经历谈孩童时在山西农村的爱好到大学图书馆的故事,整个成长过程中对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出版物的仔细阅读和研究,从而得出人才的培养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没法展出的但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成就。着名工笔画家朱理存女士将自己学习绘画的渊源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绘画和出版物联系起来,对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的责任心大加赞赏。
尚辉作为一位杂志的主编,对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改革和编辑队伍提出新建议:“经历了社会变化和经济背景改变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也成功的改叫人民美术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实际上是一种品牌的转化,这是一个时代对出版社的要求。但是从一个国家的出版社转变而来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肯定会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限制,例如跟在新的市场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公司相比在竞争力上、市场规模上、人员管理上都存在一些滞后的现象和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提出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在这种新的体制下,能否建立起一批新的学者型的编辑队伍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比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的编辑队伍成为关键因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杜键发言时觉得人民美术出版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是很有魄力的,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人民美术出版社是在努力的适应新的发展,出版社体制的改革是有利于向前发展的;但是在转变的过程中,出版社的中心思想和社会职责是没有改变的,这个转换是为了更好的完成社会职责,而这个职责则是反映人民美术出版社成就的基本纲领。殷双喜认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中还包括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积累核心财富,学术和专业能因经济的发展而忽略。
殷双喜先生认为十来年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图像的消费从物质的印刷消费逐渐的向电子消费转变,如今的计算机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资料运用的困境,需要将印刷品上的图片拍摄转换才能做成教案,工作量非常大,因此电子图像库是一个具有很大优势的产品,针对读者的需求才能赢得市场。朱理存女士也对艺术图像的电子出版物比较期待,以便于更方便的获得艺术资源。梁江在发言中说:“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改革应该和前六十年的成就结合起来,开拓、创新。尤其是在传播手段上,从纸本的传播像电子手段的转变,数字化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快,这或许是一个思路。”
詹建俊提到:“在我的概念中,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出版行业中属于庄重、老成、作风正派、做事严谨的的角色,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出版行业也出现了新的形式,特别是在美术界和艺术家的心目中需要更新型的印刷。将科学、技术、研究等都参与到出版和印刷中。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地位已经不容置疑,如果能够在方式上更具有朝气一些,会更加生动、更加具有创新的态度。”对于新的美术背景之下的出版趋势,殷双喜先生将几本他认为比较符合阅读和专业的当代艺术书籍带到现场向大家介绍,从而能比较具体的了解出版物的专业性。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龚产兴从80年代开始跟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他在座谈会上主要谈了出版服务和编辑等工作应该拿出认真负责的态度。《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谈到了在设计、出版、印刷等条件上能否与其他出版社抗衡是需要思考和努力的。美术评论家马鸿曾觉得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出版物很多都是应该收藏的财富。着名画家李天祥看了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60周年成就展之后,觉得人民美术出版的成就是很大的。他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所以对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要求就更高了。我认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基础雄厚,成绩很大,但是活力不足。我认为人民美术出版社是地地道道的为社会传播阳光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在目前的情况下应该继续努力,在目前的状态下能更阳光,这是大家期待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赵友萍对于美术出版物的流行现状提出质疑,她认为一本出版物最好是让人拿过来就能看的,而很多现在的出版物却是体量很大,不利于携带和阅读。所以在出版形式上更应该方便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