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源”文物史料展昨揭幕 7本红色书刊受关注
“上海·红色之源”文物史料展昨揭幕,7本红色书刊引人注目,它们曾秘藏空棺20余年。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使用过的剃须荡刀布、刘少奇在上海时的生活器具……昨天,“上海·红色之源”文物史料展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揭幕。包括15件国家一级文物的160余件文物史料,带领人们重温上海作为中国革命红色之源的光辉历史。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出席开幕仪式并参观展览。
在展厅中,有7本红色书刊特别引人注目。它们一字排开,分别名为《俄国共产党党纲》、《列宁传》、《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劳农政府之成功与困难》、《工钱、劳动与资本》、《讨论进行计划书》、《共产党礼拜六》。稍加注意便能发现,这些书刊的封面都敲有同一个图章,内容为“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张静泉是谁?图章的背后又藏着什么故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为记者解开谜团。
张静泉,又名人亚。1898年出生在宁波市霞浦镇,家里排行老二,16岁时为谋生到上海凤祥银楼当金银首饰制作工,1921年加入当时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加入共产党,是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张静泉先后担任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主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中共江浙区委宣传部分配局负责人等多个职务,拥有并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文件、书刊。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张静泉最先想到的是这些文件、书刊的安危,它们既不能让国民党搜去,也不舍得轻易付之一炬,怎么办?经再三考虑,他决定将这些文件、书刊从上海秘密带到宁波乡下,托父亲张爵谦代为保管。
经过深思熟虑后,张爵谦编了个“儿子在外亡故”的故事,向邻居们佯称:不肖二儿子静泉长期在外不归,又毫无音信,恐怕早已死了。接着,老人就在镇东面的“长山岗”上为张静泉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张静泉一侧是衣冠冢,放置的是空棺。老人把张静泉带回去的那一大包文件、书报用油纸裹好藏进空棺,埋在墓穴里。老人十分清楚这些东西的重要性,始终将这个秘密埋在心底。希望有朝一日儿子回来后“原物奉还”。没曾想,老人再也没能见到二儿子。
实际上,张静泉已于1932年殉职。直至新中国成立,老人也没有盼到儿子归来,想想自己年事已高,这批重要的东西不能再“秘藏”下去了,于是叫在上海的三儿子张静茂连登几期寻人启事,但几个月后仍无音讯。老人便让张静茂回趟家乡,并向他揭开了“衣冠冢”之谜。然后,他将从墓穴中取出一大包文件书报交给张静茂,要他带回上海交给相关部门。张静茂把这批文件书报和照片带回上海后,专门刻了两枚上书“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和“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字样纪念图章,分别盖在文件和书报上。在这些秘藏文物中,仅建党初期党内学习的着作、杂志就有几百本。如今,这批文物分别由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珍藏。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1件、国家二级文物5件、国家三级文物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