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专家开方保护800年关帝庙
连小院里的住户自己都不清楚,北京西四闹市中隐藏的双关帝庙,其实是与卢沟桥同时期的古建筑。这一北京现存最久的关帝庙,如今成为群居杂院,破坏严重,山门内甚至在2007年被改成公厕。昨天,多名古建筑界、考古界、文物界专家召开西四北双关帝庙修复专家论证会,希望借朝阜大街(阜成门到朝阳门)历史文化正式列入北京“十二五”规划之际,唤起社会各界对这座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的重视。
西四闹市中 古庙已成大杂院
昨天早上,中国文物界泰斗、文物保护协会会长罗哲文,中国文物保护协会名誉会长谢辰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徐平芳等多名文保界的顶级专家学者来到位于西四北大街上的护国双关帝庙考察。尽管古庙已成杂院,改建得面目全非,但从大殿顶上保存的彩绘等细节,仍可想象古庙当初的精美。随后,多名专家联合西城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召开西四北双关帝庙修复专家论证会。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对该关帝庙的抢救维修工作已经十分必要和紧迫。
17户人家居住 古庙失修严重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胡小伟介绍,西四北关帝庙至今已有800余年,和卢沟桥先后落成于金代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元代泰定帝及皇后即位之初(1325年)重修。明代关羽被奉为护国协天大帝,明清鼎革之际,一关帝塑像流落至此,与原有塑像共同供奉,此庙改称“护国双关帝庙”。2007年,此庙被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原主任许伟说,西四一带,是北京元代建筑保存得最多的地区之一,白塔寺、广济寺、万松老人塔和西四北关帝庙都是地标建筑。现今,西四北关帝庙山门、大殿木构完整,但年久失修,现状不容乐观。这里成为17户人家共同生活的杂院,被电器城包围,消防隐患突出,山门以内还在2007年被改为公厕。
专家呼吁保护古庙应由政府牵头
与会专家呼吁,可由政府牵头、社会力量参与,共享文化成果。文物保护领域的元老罗哲文也表示,这是一处很重要的古建筑,解决好关帝庙的保护问题,可同时改善院内居民的居住条件,“是一件一举两得、功德无量的事情”。
山门内改公厕 最老住户已有60年
本报讯(记者 赵卓)走近西城区西四北大街167号,在两边电器商店的夹迫之下,路人仅能从斑驳破旧的山门辨认出这座北京现存最久的关帝庙。如今西四北关帝庙山门内被建为公厕,院内生活着17户人家,最老的住户已居住60年之久。院内地面下沉、建筑年久失修、电线交错凌乱。居民们不清楚关帝庙的文物价值,但他们为保证居住条件,已多次向有关部门请求修缮院内建筑设施。
关帝庙牌匾早被涂花,隐约可见“毛主席万岁”几个字。山门破旧,上面贴了多张租房广告。2007年,关帝庙门口被改建成公厕,山门被修成公厕大门,经区人大代表紧急呼吁,公厕仍保留,但大门开到山门内。山门旁边一座不起眼的石墩上,刻着“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护国双关帝庙”字样。据了解,整个关帝庙占地为元大都初建的标准规格,约600平方米,庙宇主殿面积约7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关帝庙被租给三户居民,如今这里已挤进17户居民,旁边的电器商店也在院里租下小屋当仓库使用。记者看到,院内道路狭窄,两边堆满各种杂物,居民就在低矮的平房中进进出出。
石制赑屃被居民埋入地基
62岁的徐武彬在关帝庙里住了60年,她回忆,当初关帝庙是一座精致的木构建筑,庙里跟故宫一样精美。夏天,附近居民还到大殿里乘凉、观赏。上世纪50年代时,庙里还有20多个和尚,经常为附近居民做法事。随着老和尚先后过世,庙中逐渐无人打理。文化大革命前后,关帝庙也遭到打砸。现在透过大殿脱落的天花板,还可看到殿顶当初的彩绘仍然完整。而老居民们并不清楚这座庙的历史价值。“这有什么可保护的呢?拆干净这座庙,都不少花钱吧?”有居民说。
房屋老化严重失修
地铁4号线从庙下经过,居民经常感到地面颤动。院内多年来地面下沉,每到雨天雨水倒灌,地面几天才干。“有关部门测量过,院内地面比外面马路低半米多。”有居民说。在居民张女士家中,记者看到,房屋已经开始倾斜,有的墙根处已有空洞。大殿的木头柱子已中空,用铁棍一捅就是一个眼。大殿房顶的砖瓦早已松动,经常从上往下掉。“我们路过的时候都要先抬头看看再走。”张女士说。院内电线搭在房屋之间,十分凌乱。居民说,这些电线已60年没换过,大家很怕出问题。“院子里都是杂物,消防车进不来,建筑又都是木头的,一旦起火,根本没法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