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与国宝 两种极品文化交辉
书院与国宝,代表各自最高的文化形态。
书院,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中国书院始于唐朝,在北宋盛极一时,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的美名流传千古;南宋书院更盛,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明朝因为大哲学家王阳明的出现,书院再度繁荣。宋明期间,书院文人讲论经籍、交流学问乃至影响政治、经济。
国宝,顾名思义代表文物的最高水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鉴定泰斗李知宴老师的定义是:文物不一定是国宝。因为国宝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最高水平,有的反映一个历史问题;有的解决一个科学问题;有的是第一次发现;有的在艺术史上一枝独秀。所以说国宝是文物的极品标识。
然而,无论是书院或是国宝,在中国近代百年都历经曲折。曾经盛极一时的书院逐渐淹没,而一度为宫廷传世的国宝,更被西方列强豪夺巧取,流亡海外。
如果说国力衰败下的文化衰落是必然,那么在大国崛起的今天,文化自信的回归也是趋势。书院遇上国宝,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序幕。历经10年,中国首席战略智库王志纲工作室的望蜀书院在成都落成,与此同时,首次由民间发起的国宝展也在书院公开展示,其中有许多珍品是从海外回流,吸引了无数中国财富精英关注。
事实上,无论是眼下中国富人还是当代中国社会,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王志纲认为,当今的中国财富阶层已不再仅仅关注金钱,更着重考量能为社会留下些什么有价值的作品。富人们在寻求财富的超脱,在寻求社会的沉淀,实现完整的人生价值。而宏观背景下的中国也面临类似转型,从过往强调短平快发展,强调脱贫致富,到注重可持续发展。由此,书院遇上国宝绝非偶然。在长期偏爱形式后,国人正逐渐转向神形兼重,注重文化需求和精神享受。作为真正的国宝级文物,不仅仅具有自然属性和公益属性,还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国宝文物总流向昌盛发达的地方,百年前的屈辱如此,今天的复兴更是如此,所以在今天书院遇上国宝,是见证中国崛起、大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望蜀书院对联有曰:“三千年读史尽是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王志纲解释说,对联自古就是书院的文脉核心。而从“功名利禄”回归“诗酒田园”,正可以理解成从形到神,从物质到精神,从金钱积累到价值实现,这也是社会与时代微妙变迁的准确写照。
“书院建成,国宝回归,不谋而合。”王志纲点评称。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另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品标识,两者的碰撞与融合,交相辉映,正是大国崛起文化复兴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