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现约120座跨越八个朝代的古墓群
侥幸逃过贼眼的东汉墓
一般来说,砖室墓“十墓九空”,因为其标志比较明显,往往被盗墓者光顾,而这个工地上却发掘出一座侥幸逃过盗墓者眼睛的大型东汉砖木合构墓,这也是广州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东汉墓之一。广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马建国表示,这座东汉墓更应被重视,其墓葬结构完整,随葬器物十分丰富且相当精美。
马建国说,该墓葬没有被盗的原因是它的结构。过去的墓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砖室墓,一种是土坑木椁墓。木椁墓是土坑里面用木头和木板砌成,经过长时间风化,木朽了,土塌下去,木和土融为一体,不容易被盗墓贼发现。但砖石墓不会坍塌,容易被盗墓贼发现,尤其广东的盗墓贼水平比较低。而东汉这个墓有所不同,它采取为砖木合构的方式。
该墓室结构十分讲究,墓室底和墓壁砌砖,墓顶盖木板,并以木板或木枋封门。横前堂低于主室40厘米,置放随葬器物。主室前部也放置大量随葬器物,后部则以砖砌成棺床,上部再用砖侧立或平铺形成支垫,放置墓主人棺材。整个墓室按“前堂后室”的功能进行布局,体现了“事死如生”的埋葬观念。
专家表示,此墓应为二次葬,而且是男女合葬墓,棺位清晰。男主人棺居左,随葬铁剑、铜镜、铜钱、铜环首削、铜带钩、珠饰、石黛砚等,棺前还置放有铜剑、铜刀、铜弩机等兵器;女主人棺居右,随葬铜镜、玛瑙耳珰、珠饰、金银指环、铜钱等。这表明男墓主人很可能是一名身份显赫的武将。随葬的铁剑长达110厘米,上面还饰有玉剑璲,更显示墓主人地位高贵。文房用宝与众多兵器共同随葬,反映出其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和喜好。女主人棺内随葬珠饰中有一件多面金球,中间镂空,表面以数百颗芝麻大小的金珠粘附,显示了极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其造型和制作工艺并非中国所有,应当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舶来品”。
这座汉代墓葬规模较大,墓内随葬器物十分丰富,这充分反映了墓主人的显赫身份和雄厚经济实力。易西兵表示,留下墓葬的一般非富即贵,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权势。
宋墓千年骨架全景。
宋骨架何以保存千年
近来,“千年女尸”这个标题频见媒体,有点恐怖片的味道。“这种叫法其实挺不负责任的!”易西兵纠正道,“应该称之为骨架!”在这座长约2米、宽约50厘米,残深不足20厘米的小型土坑墓里,墓主人仰身直肢葬于棺内,头骨和四肢均保存较好,尤其是左侧的肱骨、尺骨、桡骨,还有股骨、胫腓骨,一应俱全。
木棺已朽,仅留铁棺钉,都已锈蚀成黄色,“墓主人”的骨架却清晰可见。专家表示,保存如此完整的骨架在广州的考古发掘中是十分罕见的。而这次宋墓出土的完整尸骨基本上自新中国成立后就没有发现过。
类似考古发现罕见的原因,一是当时佛教盛行,流行火葬,所以能发现宋代尸骨难能可贵;二是广州的土壤环境并不具备很好的保存条件。广州南沙之前曾发现过一具夏商时期人骨,后由中国社科院复原成为“南沙人”尸骨,是在沙丘里面,经海水浸泡,比较容易保存。
专家指出,古代尸骨较容易在完全干燥或潮湿的环境中被长期保存。俗话说,“干千年,湿千年,不干不湿五十年。”比如保存在干燥环境里的楼兰古尸,以及保存在潮湿环境中的马王堆女尸,这些古人的遗骸都可以千年不朽。
那么为何在“不干不湿”的广州,这具尸骨能保存千年不朽?专家称,这具宋墓底部铺着一层厚厚的木炭粉,很可能是这层炭粉起到防潮防蚀的作用。但是否如此简单,仍是一个谜,有待进一步研究。
经过考古所人类学相关专家的初步分析认定,这是一具女性的骨架,身高不低于1.60米。相关部门曾对广州成年人进行体质调查,认为在宋代,女性的平均身高只有1.51米,可见这个宋代女尸身材偏高。目前,这个骨架已经被打包送往专业部门分析研究,专家们将对墓主人的年龄、所属的地域、病理包括食谱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度探究,进而对当时广州人的外貌特点、生活水平等进行一系列推论。
除了墓主人的骨架,腰部随葬了一面铜镜,此外还有七枚铜钱随葬。三枚在头部,四枚在身子周围,铜钱是建炎通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铸。这是该女子被判定为宋代人的重要证据之一。易西兵说,以前考古有发现腰部铜钱随葬,有人就联想到“腰缠万贯”,但像宋墓主人的这种陪葬方式是否真的有什么“深意”,很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