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要闻

同盟会遗迹秘史惊现南华西深巷

广州民间文物保护人士“扫街”新收获,专家呼吁整体保护历史街区

李培/文
2011年02月23日 09:35:39  来源: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恩宁路改造、北京路改造之后,南华西是广州唯一完整保存旧城风貌的历史街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曾这样反复告诉媒体。这一带因为汇集了众多从明、清到现代多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被誉为“清末民初广州建筑博物馆”。

豆瓣网“发现广州”小组成员早在一年多以前,就把“扫街”的目标瞄向了这个“神秘”地带,他们花了前后一年多时间,深入南华西的深街窄巷里寻古——— 东起江南大道,西到白鹅潭,南起宝业路,北到滨江路。在这片沉静内敛的寻常巷陌中,藏着曾经辉煌的广州十三行四大富商“潘、卢、伍、叶”四大家族当年的私宅,它们犹如佳人迟暮,依旧残留着昔日的美丽。

发起人刘伟伦突破一般专家走马观花式的访问,逐户探访,搜索出许多不为人知的古宅和旧事。一经碰触,古老斑驳的墙壁内外,是一段段被唤起的沉睡历史。除了十三行行商昔日钟鸣鼎食的生活残片外,刘伟伦还发现了几段与辛亥革命同盟会等有关的历史以及遗迹。

继南方日报上周第一期“发现广州”报道《“神秘别墅”现身广州南郊》引发巨大反响后,今天,本报记者再次跟随刘伟伦和“发现广州”网络小组“扫街”,探访广州海珠区南华西的历史建筑,搜索几段与同盟会乃至地下党革命有关的隐秘历史,并首度借南方日报呈现于读者面前。

发现一高剑父的“守真阁”:表面开画铺私下闹革命

南华西一条长约1公里的路上共有160间“骑楼屋”,建筑风格大多是“拿来主义”,中式的满洲窗和西式罗马柱在这里交相出现,流传着岭南民居的独特倩影。但就在网友的记录下,这条最长的“骑楼屋”不断被旧城改造的脚步蚕食着。

 

通过查阅史料,刘伟伦想要在南华西寻找一处曾被轻描淡写的历史文物——— 同盟会广东分会旧址,这处传说中的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 高剑父“表面开画铺、私下闹革命”的地方,在刘伟伦的镜头下只剩下一片矮矮的民房和被铲为平地的废墟,它的下落成了谜团。本报记者在“海珠区档案公众信息网”上辗转查到了它的信息——— 南华西路鳌洲内街13号,据该网站介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盟会广东分会在此办公,会长高剑父、副会长潘达微,为开展同盟会秘密活动,以开设何钜裱画店为名,在二楼设通讯社,取名“守真阁”作掩护。此为近代广州地区有政党进行革命活动的开始,现旧址属居民私房。

记者通过多方调查发现,2007年,南华西街的改造项目曾引起相关专家的注意,曾呼吁要保护“内街13号”。而在之前一份网上流传的《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内街13号”也列在应保护的对象之中。然而街道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它当时并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危房改建工程,早在2008年就被拆除。

发现二民宅中的革命者:白天画彩瓷晚上做炸弹

在龙导尾七间直街9号,刘伟伦和“发现广州”小组成员进入了一座普通民宅。

步入这间外观并不起眼的普通民居,观者无不震撼,屋中摆满了从清末流传下来的各种广彩瓷,散发着淡雅光晕,这些广彩瓷与众不同,上面图案多为风格不俗的岭南画派书画。除了这些颇有来历的瓷器,屋内四壁墙上还挂着不少岭南画派名师的真迹,如关山月、黎雄才等名家送给屋主的字画。这间老屋,连同这一屋文物瑰宝,共同的主人是刘群兴——— 民国时着名的广彩大师、曾经的岭南画派先辈之一。

斯人已去。刘群兴之子刘致祥向刘伟伦讲述了他当年的传奇故事。刘群兴曾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儿时的私塾同学,他和高剑父、高奇峰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但后来因为家贫辍学,到一间刻画玻璃店做学徒,从事彩瓷生产,他常持画稿请教高剑父、高奇峰兄弟,他的彩瓷因此颇得岭南画派真传。

1908年,高剑父回广州任广州同盟会分会会长,闷声做彩瓷的刘群兴成了辛亥革命的参与者。1911年开始,他冒着生命危险,辅助高剑父主持的“广东博物商会”工作,借烧瓷器为革命制造炸弹。

据广彩传人赵艺明回忆说:“那时候,白天,刘群兴主持博物商会的彩瓷制作;晚上,他在外间望风放哨掩护,高剑父等人在里间制造炸弹配料。后面还是个开会聚集的联络点。”

做彩瓷虽然是为搞革命打掩护,可刘群兴并不马虎,他的彩瓷曾获得过巴拿马国际金奖。但在刘伟伦等人的调查中,当年的“广东博物商会”彩瓷工场已了无痕迹,唯独刘群兴晚年这所故居,隐秘地传承了这段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故事。

广彩大师刘群兴曾协助高剑父同盟会活动,半夜在制瓷工厂制作炸弹,他的故居内,留下了当年的珍贵瓷器。

发现三民国商人的“耀庐”:洋楼曾是地下党的据点

南华西曾是富贾聚居之地,曾经辉煌的十三行“四大富豪”———“潘卢伍叶”都在此修建私家别墅。潘家诸多园林中幸存的一座气派院落潘家大院,依稀残留着这些富可敌国的富商们当年的华丽生活。但刘伟伦却发现了从未有媒体关注过的耀庐。

耀庐是清末民初广州木材大商人简耀初留下的私宅,是一座三层的西式小洋楼,如今依然精美气派,屋内仍可看到罗马柱、满洲窗以及精致的花地砖,各式红木广式家具摆放屋内,透露简家曾经的富贵——— 简耀初曾垄断整个粤北地区的木材货源,当选过省港澳木行工会主席。

据简家人介绍,简耀初出身低微,白手起家成了广州本地数一数二的木材商,后来还把生意做到了香港,成了着名的“荣泰祥”,他的五儿子也成了香港木行商会主席……如今,简耀初的后人还居住在这栋他生前请人精心设计的大宅里。

“以前从没有媒体关注过耀庐!”简家后人说。简家人第一次讲述了这里曾经发生的隐秘故事。原来简家是一个革命家庭,当年“白色恐怖”笼罩旧广州时,他们家许多人曾加入地下党组织。值得玩味的是,这栋外表豪华的三层白色小楼,对面竟是当年国民党的警察所,就在警察们眼皮底下,地下党组织多次在这间豪宅三楼进行秘密工作,而带头人就是简耀初三儿媳的胞弟钟明。解放后,钟明还担任过广州市副市长。

○专家声音

杨宏烈(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南华西是广州旧城最后一瞥

南华西大部分建筑都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但它们是广州近代最早形成的城市街区,至今保留着许多清末民初有钱人修的大屋,它们建筑风格尤为独特,中西结合。因此,文物界曾有一种说法是,广州西关有西关大屋,南华西有“南华大屋”。

我认为“南华大屋”有三种特色:第一,许多民宅保留了西关大屋的建筑特色,如今在广州西关很难再见到完整的西关大屋,但南华西还有所保留。第二,十三行行商遗留的旧宅,它们大多中西结合但各有特色,许多都已经是凤毛麟角的优秀历史建筑,比如伍家现存的小姐楼,设计上浓郁的中国特色,尤其值得保存和研究,但它们大多还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可能被拆除。第三是西洋别墅,非常漂亮,有特色,曾有广州的外滩之称,但已有许多已经被拆掉。

应该说,南华西是保留老广州城韵味的最后一块地方,拆了就不复存在了,当务之急是必须申报为“历史街区”整体保护。

汤国华(广州大学教授)

南华西保护可借鉴香港做法

南华西的保护,专家呼吁很多年,但事实是不断被城市改造蚕食。对于昔日十三行富商的这些旧宅,相关部门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旧宅虽然建筑风格独特,但产权大多私有,如果划归为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必定要投入很多钱给这些私宅,而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往往耗资巨大,被认为是一件麻烦事。

我看过几个方案,比如建“海珠南广场”的改造方案,实质上就是主张把南华西全面拆除,而目前南华西正在遭遇改造施工。南华西的许多建筑属于有保护价值的民宅,并不一定都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它们无疑应该被列为历史街区。

 

我认为,政府应借鉴香港经验保护这些民间产权的建筑。在香港,享有历史建筑产权的私人可以在建筑破损时向政府申请保护经费。而平时政府并不用投入太多钱管理运营。

记者手记

留住南华西留住民间广州史

“不看南华西街,就等于没有来过广州。”这是浙江大学教授周复多考察南华西街后的一句话。广州民间文物保护人士刘伟伦经过一年多对南华西的调查记录,更发现了这里隐秘的历史建筑和一段段民间流传的口头史。

置身南华西,踏着广州市内仅存的麻石路板,穿过一个个趟栊门,不经意间的一处民宅,都能瞥见精美的岭南木雕、灰塑。再加上一段段传奇的奋斗或革命故事,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南华西,俨然是一座关于清末民初建筑和历史的富矿。然而就在这里不远处,一些旧街正被圈起,遭遇改造。

这些藏匿着精美雕花、讲究玻璃屏风的历史建筑,并非政客或大文豪故居,究竟有没有资格被保存?刘伟伦说,它们大多已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因为它们,许多慕名而来“扫街”的网友们,总能在现场找到一种情感上的归宿。这些网友不分年龄大小,大多生于广州长于广州,自发用周末时间来探访和记录这里的旧宅旧事。

现代人渴望碰触真正的历史,但这往往很难复现于单个古建筑中,历史街区残存着现代人追寻自身城市历史的旧梦。对于广州这座几千年商业文明发达的城市,留存在南华西的十三行行商的私宅和一栋栋岭南风格的民宅,未尝不保留着广州城最有特色的文化基因——— 老广们追求世俗生活的精致享受,也渴望超越平凡的生活。

今天,得益于刘伟伦们的努力,这些业已衰败的豪宅或民居透露出一段段关于富商白手起家、参与革命的故事,它们大多以民间的方式流传下来,是广州城市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笔。如果拆掉南华西,就等于拆掉这些记忆,拆掉一段段民间广州史。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