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归属铁证曾是烟台馆藏 40年前仅值30元
30年前赴京再见手卷
历史价值成就“无价之宝”
“这副手卷如果放在烟台没有太大价值,但交给国家却有很重大的意义,现在原件就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我曾在1979年去北京时专门到历史博物馆见到了手卷。”
宋玉娥感慨地说,“文物要看三个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件文物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是历史价值却特别高。因为其中的一些诗词内容可以证明,钓鱼岛就是中国的领土,手卷的价值不可估量”。
1973年,宋玉娥恢复了博物馆馆长身份,开始对馆里的文物进行整理,向地委请示再去与国家文物局申请多置换些文物。为此,宋玉娥又去了北京找到了王冶秋,王冶秋欣然答应了宋玉娥的要求,让历史博物馆又调拨了包括“扬州八怪”字画、彩陶、甲骨等在内的96件文物给烟台。这样,宋玉娥用一件30元买来的手卷为烟台博物馆置换了总共162件珍贵文物,这162件文物也为烟台博物馆的收藏奠定了基础。
由于年代久远,宋玉娥已经记不清《清嘉庆李墨庄出使琉球送行图》中具体是哪首诗提到了钓鱼岛归属。记者通过查找资料发现,清人王昙所着的《烟霞万古楼诗集》中有记述清嘉庆庚申(1800年)派正副使册使琉球新王的诗《再题李墨庄驾部册使琉球南台祖帐图》,诗中透露当年李墨庄作为副使赴琉球,并曾在琉球编辑过两卷《琉球方言》,其中涉及许多风俗习惯至今仍同中国,比如过农历春节,语言习惯、饮食习惯等。
【人物】
宋玉娥,生于1933年,烟台市博物馆原馆长,被誉为“烟台近代史的守望者”。宋玉娥毕生致力于文博事业及烟台近代史的发掘和研究。她从事博物馆工作长达40余年,在文物收藏与保护方面卓有贡献,她走遍烟台的城镇村落,对400余处近代遗址进行深入调查,征集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她采用历史文献与实物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近代西方建筑文化对烟台的影响方面,建树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