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要闻

贝宁青年倾心中国工笔画

2010年12月16日 10:49:34  来源:中国文化报网站

12月10日对于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学习中国工笔画的青年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满载着中国工笔画短期培训班师生共同期望、凝聚着大家数月来心血的“聆听与绽放”中国工笔画师生作品联展开幕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曾为贝宁的青年艺术家们做了一个有关中国工笔画的讲座。这些青年艺术家是通过第五届贝宁全国院校艺术大赛从各省选出来的优秀在校艺术生,这次讲座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于是,今年10月中下旬,应贝宁院校艺术大赛组委会及这些艺术院校学生的迫切要求,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开办了中国工笔画短期培训班,自幼学习工笔画的我有幸成为这次短期培训班的教师。

这个培训班共有21名学员,除了一名比利时学员和一名越南学员,其余19位都是贝宁或贝宁周边国家的人。第一堂课首先向学生介绍中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综合讲解了中国工笔画的基本技法。陈列在教室墙壁上的国画作品,则帮助学员们近距离地欣赏和了解国画的特点。学员们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加上他们本来已是艺术院校学生或美术爱好者,这为其学习中国工笔画技法奠定了很好的基矗然而,培训真正开始时,大家遭遇了一个共同的难题:用毛笔画画,并以准确的握笔姿势勾勒出线条来,真不是件容易事!每个学员握笔时手都在发抖,哆哆嗦嗦画出来的线条,就像在打摆子。中国工笔画中,白描勾线是先决条件,线条勾勒不好就像建房子没有打好地基,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课是很难继续往下进行的。好在学员们通过不断练习,终于慢慢理解了——拿毛笔勾线就像在练气功,运笔时闭气,画完时再呼气——手抖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我们的教室非常小,也没有美术专业院校的绘画专用桌和画架,只有一些普通的教学桌、一张拷贝台。绘制中国工笔画需要用玻璃灯光拷贝台过稿,即把草稿誊在正规宣纸上。为使画面干净整洁,需把草稿放在宣纸下面描稿复制。因此,当大部分学员需要用拷贝台过稿时,一张拷贝台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大家有利用玻璃窗、玻璃门拷贝过稿的,有把纸贴在墙上画的,也有把几张小课桌拼成一张大绘画桌的,实在没地方画画的学员,我只好把他们安排在会议室……每次上课,教室、走廊里总是呈现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虽然条件如此简陋,但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中国工笔画的热爱。本来,这个培训班只在周三及周五下午有课,然而不知不觉间,竟变成了每天都有课。身为教师的我,暂时放下了几乎所有其他工作和周末及业余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运笔、配色、上色……学员们的求知欲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中国画艺术世界里的一点一滴。

奥拉西欧、德西雷和任璐瑟琳渐渐成为最优秀的3位学生,其原因不仅在于他们较有灵性,更在于他们已达到一种如痴如醉的境界!炎热的非洲天气常常令人慵懒困倦,但这3位学员连中午都不回家休息,不吃不喝,留在教室里不停地画,晚上也总是到中国文化中心必须要关门的时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由于刻苦,这3位学员在技法掌握上较其他学员领先不少,临摹作品一幅接一幅地完成,进步速度之快让人感到惊讶。他们临摹的《送子观音》、《荷花图》、《牡丹图》等,画面娟秀淡雅、栩栩如生,简直让人难以相信是出自黑皮肤的非洲学员之手!

短期培训的最后两周,学员们进入了创作阶段。这时,画非洲人像这一课题就提上了日程。其实,这对中国人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如何在画面上真实表现非洲人的黑色皮肤?如何在真实的基础上体现美感?我在一番摸索后发现,用??、三绿加少许焦茶调配而成的一种颜色,用来表现他们健康、透明的黑皮肤效果非常好。于是,我以中国文化中心实习生格拉迪斯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非洲女孩的形象。当学员们看到这幅名为《格拉迪斯的荷花衣裙》的示范作品时,灵感的大门仿佛瞬间打开:用中国工笔画技法来画非洲、画贝宁竟会这样美!每个学员都开始用心地描画贝宁:奥拉西欧创作了《劳作的母亲》、德西雷创作了他的自画像、任璐瑟琳创作了《非洲花卉》、萨姆埃创作了《贝宁的乡村》……

聆听艺术之声如甘冽的清泉流过心扉,中贝文化交融的奇葩已然尽情绽放!“聆听与绽放”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工笔画师生作品联展展出了师生的50多幅作品,风格细腻精美、用色柔和艳丽的中国工笔画,犹如一位倾倒众生的丽人,一经亮相,便引来非洲高官、艺术家及民众的青睐。画展上,200多名观众流连忘返,贝宁文化部部长索戈洛在参观后由衷地感慨:“贝宁的青年艺术家能够在中国文化中心学到如此精湛的绘画技艺,着实令人感到高兴!”任璐瑟琳在同日举行的短期培训班结业典礼上,代表学员发出了真挚的心声:“我们学到了中国工笔画的技术与知识,贝宁人从此可以画中国工笔画了!我们将用中国工笔画的技术来描绘我们的美好生活,我们也一定会好好运用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欣赏中国工笔画!”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