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要闻

突破窘境应“百家争鸣” 专家吁中国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

2010年12月09日 09:26: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12月7日,在甘肃省城兰州举办的“纸之路”第四届东亚纸张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东亚五国中、日、韩、朝、蒙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约 180余名专家和学者围绕传统造纸术与纸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展开了交流和探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培训中心主任詹长法在会上呼吁,对纸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官方应倡导其多样化发展,鼓励“百家争鸣”。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纸张使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纸张对保护和传承中国五千年文明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纸张不仅是生活、祭祀的必需品,也是传承文化、记录文字的唯一物品,同时还作为包装用纸。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冲击,这导致传统手工纸的用途逐渐消失,基本失去书写功能,只是在民间祭祀和清明节“挂亲”时,才用得着。这不仅使得这项古老技术产业开始萎缩,也使得纸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面临窘境。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培训中心主任詹长法表示,纸张是亚洲文明重要的载体,纸质文物记载并见证了数千年亚洲文明的发展,但也是极为脆弱的文化遗产,我们应竭尽全力保护和修复足以使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的“载体”。“每一件纸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都具有其特性,我们不能一味追求修复的 ‘产业化’和‘规模化’而破坏修复过程中存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詹长法说,中国纸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除面临“后继无人”的困扰外,还存在着一些传统的 “家族继承”式修复技术的逐渐消亡。詹长法解释,政府倡导建立“大一统”的修复标准对纸质文物修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对文物个性及特性的整体评定中产生影响,可能造成难以恢复文物原貌及其真实价值。

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彭银称,贵州传统手工纸的制法,有一整套生产工序,不论采用何种原料,抄造何种纸张,基本都是大同小异的步骤。但随着“撤村设区”的进程,现在以造纸为业人家越来越少了,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农闲时作为副业。她担忧的表示,不知道在这辈老艺人之后,能否依然看到纸坊里吱呀的水碾和水碓旁有忙碌的身影。复旦大学教授陈刚在研讨会上感慨的说,农村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传统造纸术与纸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技术的退化,虽然有不少古老技术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主动申请的并不多,基本都是自生自灭,直至最终消亡。

与会中国专家一致,古老技术的保护和修复目前处于无序状态,政府在对其规范的同时,应允许“百家争鸣”,引导并鼓励传统小作坊等“家族”继承个体的存在和继续发展。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