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要闻

专家称至少150万件圆明园文物散失国内外

2010年10月18日 09:20:43  来源:郑州晚报

“废墟派”和“重建派”始终没有形成定论

百余年间,几代人试图重建圆明园的计划也在争议声中几经波折,从修复园中古建,到异地“重造”圆明园,每个计划出台都能挑动中国人最敏感的历史神经,掀起新一轮“修”与“存”的论辩,并逐渐形成“废墟派”和“重建派”两大阵营,辩论旷日持久,然而始终没有形成定论。

“废墟派”主张历史不容抹杀,应保留圆明园遭焚毁后的残迹以警示国民勿忘国耻,而重建恐有劳民伤财之嫌;“重建派”则主张,重建或修复圆明园可以恢复民族往日荣光,抚平这段历史创伤,而目前已经具备这样的财力和技术水平。

2008年浙江横店曾打算投资200亿异地重建

最近一次争议的缘起反倒不是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本身。2008年2月18日,浙江横店在北京高调宣布,计划耗资200亿元,按1∶1的比例“重造”一座“圆明园”,这种“异地重建”的新模式是圆明园被毁140多年来首次遇到,除了给古迹保护和历史研究领域提出一个新的课题之外,也再次把重建问题引入到争议的漩涡之中。

很多人对这一庞大复古工程的巨大投入、重建动机,以及是否能够达到古代的工艺水平都提出了疑问。北京圆明园管理处也提出质疑,认为“盛时的圆明园是山形、水系、植物、建筑四大园林要素组合达到极致的表现,是独特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孕育出来的文化名园,对它进行重建需要有足够的历史资料为依据”。

但也有支持者认为,即便复建的是一座“商业的圆明园”,也可与“国耻的圆明园”并存不悖。在更妥善地保护好圆明园遗址,让其作为一种历史的刻痕传承子孙后代的同时,大可不必拘泥于“保护”的形式。退一步讲,异地重建圆明园即使纯粹出于商业开发目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也“无可厚非”。

尽管这一重建计划在短短一年后就因为土地问题被当地官方叫停,但在中国社会中掀起的波澜至今没有完全平息。

“重建不重建不是钱的问题,主要矛盾在观念上,而且不能一概而论。”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对记者表示。

陈名杰表示,目前看来,可以有选择地恢复一部分内容,比如土木建筑之类,让人有强烈的对比,更能激起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感。但他也强调,“西洋楼、大水法肯定不能重建。针对这个问题,一定要理性看待。”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则认为“当务之急是保护而不是复建”,圆明园是文物单位,要按文物保护原则做,目前定性是遗址公园。但有些还可以建,但怎么建,要研究。

“在保护现有文物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修复和重建一些古建筑,比如运用现代技术、现代材料,设计和建造一些园林艺术品。这可以传递给后人一种关于古代园林的信息,让后人了解古代建筑艺术的智慧和辉煌。”郭黛姮说。
 

(责任编辑: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