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要闻

吕澎携众艺术家伦敦展出中国新绘画

2010年10月14日 09:20:00  来源:雅昌艺术网

“溪山清远:中国新绘画”展览将于10月13日在英国路易斯·布鲁恩基金会开幕,此次展览将全方位展示当代中国绘画面貌,展览汇集中国目前多位知名艺术家及年轻艺术家逾80件作品。参展艺术家有曹静平、陈丹青、方力钧、高伟刚、何森、洪磊、李青、李瑞、罗荃木、毛旭辉、潘剑、彭斯、尚扬、沈娜、沈小彤、唐可、王广义、杨冕、杨勋、岳敏君、曾浩、张小涛、张晓刚、章剑、赵勤、周春芽等26位艺术家。所有展出作品皆供出售,售得款项的部分将捐给路易斯·布鲁恩基金会,促进其文化对话的推广。吕澎接受采访时,就中国艺术近来的发展状况及世界交流的重要性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此次展览借用了画家夏圭的一幅作品名《溪山清远》,这是一幅怎样的作品?这个题目的使用体现出对哪些艺术问题的关注,体现了此次展览什么样的方向性?

吕澎:我借用宋代画家夏圭的作品名《溪山清远》来表示中国当代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历史和传统资源需要权衡的时候,我们见证了许多发生在中国艺术家身上的新现象。西方现代主义启发了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艺术家,西方后现代主义启发了生于九十年代的艺术家,同时也出现了受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和形式影响的艺术家。进入新千年,我们可以接受艺术家支配使用他们历史资源为特征的过渡阶段。我们渐渐地意识到,通过对传统艺术的萃取及艺术家对当下生活的感知之结合,新的当代中国艺术正在形成。

记者:参加“溪山清远”展览的包括好几代艺术家,除了共同的国籍,如何将他们彼此联系起来?

吕澎:国籍确实是有极大影响力的,当你看到作品时会发现,即便艺术家是不同代的人,但他们有一个共性:基于当代视角理解过去的渴望,及他们在绘画材料的使用上与传统的不同。这些艺术家保持了传统的中国价值和传统文化的气质,但是他们以一种当代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

记者: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在你看来,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家的作品哪个方面是最引入注目的?

吕澎:在中国美院,我们的艺术教育方法越来越开放。教授们给学生空间去自主学习和创作,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过度死板的教学方式了。方式和体系的选择取决于学生本身和他们毕业以后想做什么,不再只取决于教授。在美院,重要的是提供学院的氛围和资源。在学院氛围与社会风潮的结合下,伟大的艺术家从中发现、感知,然后进行艺术创作。

记者:你谈到风景画是中国艺术中的长久渊源,这和西方的风景画传统有什么不同?

吕澎:这是一个艺术史问题。在我的文章里,讨论了东西方对于“自然”的不同理解。在Kenneth Clark的《风景进入艺术》中,他探求了艺术家如何看到风景和进行个人观察。但是,在古代中国的传统,人是风景的一部分,两者是不可分的,当做一件事物进行描绘。在传统中国绘画中,我们经常看到自然被描绘成宽广无限。中国人更经常使用“山水”来表示“风景画”。

记者:在你的文章里,也谈到中国的“与传统的精神联系”,这种与传统的主要的精神性连接是什么情况?

吕澎:根本上,这和植物的生长一样,如果我们将西方的森林和中国的森林进行比较,植物的外观和感觉都有不同。原因很简单,它们有不同的水、土壤、空气和阳光。如此看来,世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景。当你登黄山的时候,绝不会将它的风景与阿尔卑斯山比较。尽管它们都是山,它们的在精神上是不同的。当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中国人和一个大陆的中国人站在一起,你可以看出区别。事实上,他们有不同的背景、经验和知识。

记者:此次在路易斯·布鲁恩基金会的展览为英国公众提供了一个机会,去发现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你认为西方仍存在对中国艺术的认识不足吗?

吕澎:我认为因为我们生活在全球化时代,联系让世界更小了。但是差异的存在是绝对的:国家间文化的差异导致生活的丰富和交流的必要。我们在策划一个新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各国展览的计划。这是要告诉公众,“中国当代艺术在改变”。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纪元已经来到,这是一个艺术家领会和使用他们自己文化的新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家将完整地、彻底地、有选择地消化他们的视觉发展史。他们将运用不同的原料并加入自己的艺术创造。

(责任编辑: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