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要闻

艺术中心乎?连锁超市乎?

2010年09月21日 09:40:23  来源:《新世纪》周刊

由大都会美术馆向北,第五大道路东,从82街到104街这二十多个街区,各类博物馆鳞次栉比,俗称“博物馆一英里”。88街路口东北角,是一座白色建筑。以曼哈顿标准衡量,体量不算太大,但在方方正正、式样守旧的大厦群落中,却是个毫不打折的异类;倒螺旋体外形,像一圈圈完整削好的苹果皮,自上而下,逐层递减。这就是古根海姆美术馆,建成于1959年,属于所罗门·古根海姆基金会。当年它在纽约揭幕时,人们的震惊可想而知。直到今天,它仍具有某种科幻气质,像是来自天外的不明飞行物。它的设计者,是美国最伟大的建筑师赖特。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后杰作。当它完工并对公众开放时,设计师本人已经离世半年。

对于崇尚直线的现代主义建筑美学,赖特的设计可谓离经叛道,尽管它性感的曲线造型,更像抽象化处理的巴拉迪奥式圆厅,呼应着美国博物馆最为常见的传统样式。庸众眼中的传统,是繁琐的装饰,在现代派大师眼中,则呈现出洗练的结构。走进相对低矮的入口,建筑内部充斥着更多意大利传统的回声。盘旋上升的步廊,似乎在向梵蒂冈博物馆的大旋梯致敬。说起古根海姆,我想起的总是那栋建筑,而不是它的内容。偶尔想到内容,也是一些活动。那些艺术活动不像展览,更像派对。作品的展示,无非聚众的由头,参加者也只需弄清一件事——你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

一次我被国内来的一位时髦女作家拉到那里。馆内正举办一个马修·巴尼的大型展览,占了整整四层楼。乍一看,还以为进了一座垃圾站。北京奥运会那年,这里还搞过同样规模的蔡国强展。想不明白,他的狼撞墙装置,真比藤田嗣治画中的群猫打架更有力量?传达作者闪烁其词的政治隐喻,难道非要剥制大量动物标本?或者这家美术馆是在临时客串自然史博物馆?这里展出的所有装置,似乎是刻意搭建的舞台布景。观众和演员都是艺术圈内自己人。他们看到自己,展示自己,搔首弄姿,怡然自得。布展,观展,无非这些时髦人物对镜自恋的借口。经典艺术家支配自己不可重复的技艺和构思,而当代艺术只是导演行为。纽约各大博物馆中,就数古根海姆“不务正业”。除了纽约,在威尼斯、柏林、拉斯维加斯、毕尔巴鄂,都有分馆。正在施工中的阿布扎比分馆,预计明年竣工。简直就像沃尔玛,或迪士尼。这一系列大肆扩张,也被内行人士批评为滥用杠杆工具。诸多分号当中,真正夺人眼球的一处,是在西班牙北部的毕尔巴鄂。复合叠加的钛制波形曲面,像一组金属风帆,乱卷于穿城而过的内比昂河畔。其高度复杂的外形设计,由电脑三维成像技术辅助完成。1997年新馆建成,宣告早期后现代主义建筑已成为历史,并为这个失业率达人口四分之一的老工业区,每年招来80万游客。设计师弗兰克·盖里,由此一跃迈入明星建筑师的最前列。新馆甫一建成,便被选作新一集007影片的外景地。1999年的《黑日危机》,开头便是这座明星建筑的全景。不同于一般博物馆,毕尔巴鄂古根海姆最出名的两件藏品,全都放置在室外展示:一是最近辞世的路易丝·布尔乔亚的青铜蜘蛛《妈妈》,一是杰夫·孔斯的《小狗》。

孔斯这件作品,是在一个巨型钢架上,植入7万株矮牵牛花,做成狗型,再内置一套喷灌系统。它肤浅,俗艳,宠物般讨好一切,从先锋到商业。它属于刚落幕的浮华时代,虽说是狗,却更像美国文化的特洛伊木马。那是一种以宗教态度看待世俗事务的文化,奇观性是它惟一的超越之处。它也守护着一段泡沫盈溢的历史记忆,那是弗朗西斯·福山想象中的历史终结处的最后瞬间。不同于中国那对钢铁凤凰,小狗并不乞灵于国家神话,它本身就是一个消费主义和家庭价值的超级神话。

它的成功被舆论称之为“毕尔巴鄂效应”,并被全球大量二三线城市仿效。许多效仿者误以为,无需系统化的市政改造,单凭一座设计怪异的文化中心,就能把一个没落的工业城市转型为旅游胜地。但他们很快为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了代价。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