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将对外开放
“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团17日抵达有“战时故宫”之称的四川乐山县安谷乡,两岸故宫人共同为“功侔 (音同谋)鲁壁”牌匾揭幕,见证“重走”路上的新历史。记者看到,这块珍贵的牌匾由四块旧牌匾残片拼接而成,是当地村民王德才花费二十余年时间才陆续收集到的珍贵历史证物。今后,它将永久陈放在安谷乡新建的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
“包括今天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翡翠白菜在内,当年的大批国宝都曾经在这里安家长达八年之久。 ” 故宫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出于文物迁移中的安全保密考虑,故宫南迁文物在乐山藏身的这段文物保护史上的壮举一直鲜有人提及,直到上世纪90年代,外界才开始关注这段特殊的历史。乐山当地的文史工作人员也从那时起开始征集这段相关史料——当年,中国各地战事加剧,故宫文物的存放点均受到战火威胁,而地处偏僻的四川安谷乡就成为故宫南迁文物理想的“避寇”地点。从1939年9月起,9000多箱文物由民用大船从乐山马鞍山码头运抵安谷乡,分别安放在宋、赵、陈、梁、易家祠堂,“朱、潘、刘”三氏宗祠及古佛寺内,在文物存放安谷乡的八年时间,日机曾经两次轰炸乐山,乐山城区曾经一片火海,可是存放文物的几处地点却安然无恙。
故宫南迁史料陈列馆工作人员同时向记者透露了“功侔鲁壁”牌匾背后的故事。1946年,正是为了表彰安谷乡百姓保护国宝的功绩,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亲笔书写金匾六块,以政府名义颁发给六家宗祠以表示嘉奖,这在故宫南迁史话中也是前所未有的奖掖。 “功侔鲁壁”将安谷乡人民护宝的行动,与孔子第九代嫡孙孔鲥护书,将史籍经典藏在古宅墙壁之中的功劳相媲美,成为故宫南迁历史中的一段佳话。更为感人的是,安谷乡人民与故宫的缘分一直绵延到今天——泊滩村两位年过古稀的农民王联春和刘文龙,不顾身体残疾,发起并自己出资建立了故宫南迁史料陈列馆,希望系统地展示出这段故宫南迁文物在安谷被尘封的历史。
馆长王联春向记者介绍说,“由于年代久远,当年存放文物的祠堂庙宇几乎全部不见了,亲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也大都走了,我们必须建一个馆来承载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都来了解这段历史。”据悉,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已经投入数百万元建设资金,预计在月底布展完毕,不久将正式对社会开放。“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团领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则表示,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的建成无疑为故宫南迁文物历史研究增添了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