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土着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6月9日下午5时,由中国美术馆与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澳大利亚环境、水资源、遗产和艺术部、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共同举办的“澳大利亚土着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副馆长马书林、澳大利亚总督昆廷·布赖斯及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安德鲁·塞亚斯出席了开幕式。此次展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帕潘亚绘画——来自澳大利亚沙漠和宝歌——澳大利亚当代原住民艺术,这是澳大利亚土着艺术第一次大规模远渡重洋,呈现于中国观众面前,是中澳两国艺术交流新的成果,同时作为澳大利亚文化年来华的首个展览项目,也显示出特别的意义。
澳大利亚土着人的艺术历史长达四万年,土着人在澳大利亚生活了至少五万年了,在那里,有二百五十多个不同的文化群体,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语言。尽管他们有很多相同的文化特征,但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浩瀚的南太平洋映衬着澳大利亚广袤的国土,在那片大地上,原住民族创造出了独特而神奇的艺术,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原住民族的信仰与生活习俗,是记录原住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传统的图像的百科全书,而其鲜明的艺术形态和造型形式,更是充满着神秘的象征和斑斓的色彩,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概而言之,澳大利亚的土着艺术以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成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
澳大利亚土着艺术是进入艺术史的传统艺术,也是活在今天的艺术。澳大利亚政府提倡多元文化,在土着艺术生态的保护上投以力量,使土着艺术得以传承并产生新的创造。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安德鲁·塞亚斯谈到:“土着艺术是澳大利亚众多视觉艺术中的一种,土着艺术家用很多媒介来表现艺术,帕潘亚艺术是20世纪以来很重要的艺术。现在的很多艺术家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采用更加多元的方式充分展现土着艺术。所以当代艺术与传统的土着艺术并不冲突。”
澳大利亚土着艺术有着不同地区的多样面貌,是一个极为丰富的世界,这个展览以来自澳大利亚中部的帕潘亚地区的土着艺术作品及来自澳大利亚西部沙漠宝歌丘的澳大利亚当代原住民艺术两个方面的内容,尽管绘画风格不同,两个居住区的艺术家们都与他们的家庭、文化及宗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两个内容的展览向我们展示生活在澳洲腹地帕潘亚和宝歌社区以及周围地区土着居民的文化和艺术风格,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一次聚焦的视角,了解澳大利亚沙漠深处一方土着艺术的风景,由此获得欣赏土着艺术和认识土着艺术特征的机会。那些充满着神秘符号的画面,那些在日常用品中贯注的美学观念,那些既具有原始生命力量又具有现代形式感觉的风格,那些朴素而恒久的材质,以及澳大利亚许多学者为展览所作的学术引导,无不引人入胜,在欣赏中进入土着艺术的创造世界。
中国与澳大利亚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上有着充分的共识。这个展览所展现的不仅是土着艺术本身,也是澳大利亚保护文化遗产、推动从传统中创新的实例。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这次展出的土着艺术,就如同中国的非遗,澳大利亚在提倡多元文化的同时,也极力倡导保护传统文化,这是中澳发出的共同声音,也是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的有力保护与支持。”
作为对这次展览的回应,中国美术馆将于2011年至2012年在澳大利亚举办中国文化庆典期间,推出有关中国现代美术的展览。范迪安馆长透露“2011年在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作品主要是反映新中国美术历程,50年代到当代,反映社会现实、社会变迁及不同艺术家的个性表达与社会的共同点。”在20世纪70年代以及80年代早期,一些来自澳州中部及西部沙漠的土着艺术家创作出一批绘画作品,从此转变了人们对土着艺术的理解。土着艺术是澳大利亚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一种值得世界关注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展览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艺术来表现其生活,历史以及文化。
这次澳大利亚土着艺术展由《帕潘亚绘画——来自澳大利亚沙漠》 和《宝歌——澳大利亚当代原住民艺术》两个展览共计92件作品组成。20世纪60年代晚期,一群生活在帕潘亚政府居住区的土着艺术家在帆布上、木板上、以及他们能找到的任何材料上对颜色和风格进行大胆地尝试,绘制他们的传统故事,向人们讲述他们的神圣的“梦”时期的故事——他们的生活、精神、世俗的信仰、世界观、图解以及他们的抱负,这些作品进入世界艺术市场。这标志着传统艺术表达方式如典礼仪式的地面绘画、人体彩绘以及盾牌、容器、飞镖等器具上的装饰图案的一个发展演变。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在这次展览中特别奉献这些非凡藏品的展示。在澳大利亚,点状图案是澳大利亚认可的典型的帕潘亚 (Papunya) 艺术风格。各种不同点状图案和纹样表现了不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图案还经常出现在笔、杯子、笔记本、日历和衣服上,或悬挂在办公室和商店的墙上。有时即便与所宣传的主体无关但仍然作为一种背景通过媒介传播出去。有些与原创画家无任何历史和文化联系的人也绘制这种风格的作品。事实上,只有很少的人了解这一典型风格形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也是这次展览的价值所在,我们借助一次特殊的艺术荟萃,追溯帕潘亚艺术运动的源头。
宝歌丘这个小社群,位于西澳东北方一个被当作「偏远地带」的区域。四周的大沙地、吉布森与塔纳米沙漠,对这个世界,甚至澳洲大部份的区域而言,彷佛另一个世界般的遥远。在澳洲,「宝歌」这个名词让人联想到缤纷的色彩与蓬勃的朝气,唤起一种既古老、又当代的艺术形式;虽然抽象,却神似地貌,同时具备了精神性与政治性的语境。20世纪80年代早期,宝歌居住区的艺术家们也开始在帆布上作画,讲述他们的故事。位于中澳的西部沙漠深处,来自宝歌的压克力画,首度在世人面前展示,扩展了我们对「传统」原住民艺术的认知,也扩展了我们对当代艺术中的「当代」一词的理解。这些大胆、鲜明、色彩艳丽的绘画,以一种看似全然现代,却抽象不凡的表现手法,述说着这块土地——澳洲原住民称之为「故乡」的故事。但是,就像数年前登上国际舞台、来自中部沙漠帕潘亚(Papunya)的创新绘画一样,宝歌艺术也同时呈现了一种矛盾。这些绘画极度守旧,从传达「创世之梦」的故事与部落规矩的角度而言,可以说是澳洲原住民有史以来的创作中,神话性最强烈,手法上最「传统」的;然而,这些绘画却是不折不扣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使用新的压克力媒材,而且在风格上也与西方的现代抽象表现相仿。正是这种矛盾与抵触,大大增进了我们对澳洲原住民的当代生活、艺术与精神各方面的理解。简单来说,宝歌的艺术代表了一种启示,代表了一个人种及其宗教与法规、土地与精神,以及对生存所提出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