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种植大王在大旱年中
记广西种植大王丁承裕
丁承裕到底是中共一名党支部书记,基层里的一名优秀党员。对党的事业一直保持着自觉地向心力。在退耕还林上也不打折!在温总理赶到广西视察的日子,环坡的蔗田和丁承裕,犹如汶川地震时被埋的人员,懂得如何保持自己的生命潜能,智慧地减少体力消耗,等候着解放军的救援。终于,丁承裕的山林蔗田迎来了普降的喜雨。丁承裕的蔗田一下子汲足了从坡上汇聚下来的甘霖,蔗苗一株株活力绽放,绿得愈加可爱了起来。
二、独辟蹊径的“末代厂长”
丁承裕早在十七岁高中毕业,便告别了世代为农的穷乡僻壤,从泉水乡的农家分配进了钦州浦北的张黄糖厂。一个巳经离开农耕生活的人,如何又甘愿回过头来,又回到穷乡僻壤,承包土地,一头扎进种植事业的呢?丁承裕在工厂里当工人却是一路顺风。进厂第三个月就从一个普通工人提拔担任了生产调度员。第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厂里的工作也一步步升迁,从农务科副科长到科长,再到办公厅主任,直至厂长,直至党支部书记。也就在丁承裕担任张黄糖厂厂长的那一年,因为接手的是一个负债累累的亏损企业,虽然是国企,在中央政策“抓大放小”的清理过程中,很自然地进行了破产处理。国企成了私企,“末代厂长”的头衔却没有将血气方刚的丁承裕击倒。为了全厂376名工人不面临失业下岗,丁承裕勇挑重担,独辟蹊径。这样的品格,并非他一时的冲动。丁承裕一进糖厂就表现了质朴淳厚的农家秉性。在对待工作的责任心上,尤其表现得执着。他的字练得周正,口算笔算都相当出色,在当年一同分配进糖厂的二百多名高中毕业生中,他很快被领导器重,当上了一名辅导员,紧接着当上仓管员,当上站长,当上全厂配料收发调度员。
一九七八年五一节放假,厂领导为了糖厂生产不断线,组织一批骨干留下来坚持生产。在会上宣读加班人员名单时,恰恰没有他。丁承裕没听到自己的名字,按理说,也可以跟大多数工人一道放假回家了。丁承裕突然想到自己是负责肥料调度的,货物的进出每天都有,自己若是离开了,货物的进出开票也就无法进行。货物难于进出,势必会直接影响蔗农的生产情绪。丁承裕一想到生产的需要,再也不敢犹豫。他没有离开工厂,坚持上班,按时下班,果然方便了进出货物的车辆,保证了节日期间的流水作业的正常运行。领导在节后检查工作,发现丁承裕自觉自愿地主动完成肥料调度任务,大加赞赏这种以厂为家的工作作风,也因此在发展中共党员时“伯乐识马”。
小事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当年的小伙子也进入了不惑的壮年。丁承裕的认真劲却一直延续着,保持着。在丁承裕的本色中还承继了优秀党员的品格。面对糖厂的转企,丁承裕一点没有丧失前进的信心。丁承裕对制糖事业始终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在丁承裕的心海里,时常常浮现这样一组磨不去的画面:那还是丁承裕年少的时光。他一家九口人,兄弟五个,姊妹两个,当生产队长的父亲常常把早粥饭省给儿女们,自己喝点水就上工了。那一个星期天,更是提前走出了家门。干活到小中午,队长父亲晕倒在了田间。丁承裕跟母亲慌张赶去扶住父亲。情急中发觉衣兜里有一颗糖,赶紧掏出来塞进了父亲的口中。奇迹既然出现了!父亲睁开了虚弱的眼睁。丁承裕以后在医书中得知,这是一时身体缺糖引起的糖性昏迷,又叫肝性昏迷。丁承裕由此在心中扎下了一个理念,既然糖在生命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这一种生命中须臾不可离开的物质如何能在社会商品中淘汰掉呢?何况市面上的饮制品,糕制品,都离不开糖甜佐料!倘若硬性分离,民以食为天的大戏便唱不下去啦!之所以糖厂负了债,办不下去,也只能归属到“人为的问题”。
意识让这个国企的“末代厂长”坚定了继续把糖厂办下去的意志。只要自己还是中共党员,还是党支部书记,就应该保证张黄糖厂职工人员的稳定。国营厂长的名份就不在话下了,办一个私企也无妨大雅。为此,丁承裕开始了新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