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像回归南京市中心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应纳入法轨
5月23日上午九点,作为江苏省南京市历史文化地标象征的孙中山铜像,阔别9年后又回到了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在回迁揭幕仪式上,铜像再次向民众展现了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姿态仪容。
2001年,因为南京地铁建设的需要,孙中山铜像被迁出,这使得作为南京市商业文化中心的新街口顿时失去了“灵魂”。在各界奔走呼吁让铜像重回新街口的过程中,如何让铜像重新回归,成为了让南京市民揪心的事,也牵动着南京市、江苏省各界人士的心。此次孙中山铜像的回归,不仅让多年的争议得到了平息,最重要的是,在当今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中,尊重历史文化遗产之风在南京市得到了回归,不禁令人欣慰和欣喜。
揭幕仪式现场,在激昂奋进的音乐声中,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家宝、市政协主席缪合林和铜像设计者戴广文教授共同为铜像揭幕。慢慢地,铜像胸前的那朵大红花在下滑,当所有人都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时,最后的那片红绸缎突然滑下,孙中山先生出现在大家面前,他身着西装大衣、马甲,系着领带,右手执手杖,昂首阔步目视前方,表情坚毅,目光深邃。现场沉浸在掌声、叫好声中。揭幕后,所有到场领导和工作人员对铜像三鞠躬并进行瞻仰,以示敬重。
阔别9年的孙中山铜像又回到了南京市的中心。
城市要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和灵魂
历史上,南京市新街口广场曾先后安放过两尊孙中山铜像。第一尊铜像为孙中山生前挚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捐资铸造,于上世纪40年代移至新街口广场。“文革”期间,为避免被破坏,按周总理指示,铜像被迁移到中山陵园管理处保存,1985年该铜像被迁移到孙中山纪念馆前至今。第二尊为雕塑家戴广文所作,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为原型,取即将出行的姿态,于1996年安置于新街口。2001年,因为地铁一号线的建设需要,经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孙中山铜像不得不暂时迁出,存放在江北汤泉的部队营区内。
在许多人心目中,新街口的孙中山铜像是南京的一个重要文化地标,是记载着南京厚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张鲜亮的“名片”。“铜像迁走了,我们南京人也觉得缺了点什么。”铜像的外迁,一度引起市民的热议,甚至是质疑。
南京一位市民说得更为动容:“儿时的我,每当路过新街口转盘都会慢下脚步或扒着车窗瞻仰铜像。虽然不知道他做过哪些大事,但我知道他是个伟大的人,他让这个国家有了可歌可泣的历史,所以心情一下就沉静起来。”他表示,铜像搬迁后,每次走到新街口总是感慨万千,缺少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标志,让人再难在喧嚣的马路、拥挤的商业氛围中享受片刻精神的安宁。
在南京地铁一号线完工时,就曾有不少专家和市民呼吁将铜像回迁。据当时的报道,从2004年到2006年,几乎每年都有一次关于“回归”的大讨论。但是随之而来的南京地铁二号线的施工又使回迁计划搁置下来,直至2009年8月22日南京市政府发出“孙中山铜像回迁新街口”的告示并征求市民意见,铜像回迁的争议才得到了平息。看到铜像回迁新街口的方案已定,一位名为“枫叶成冰”的网友不禁感慨:“先生摆在这个城市最最浮华的地方,是为南京植入了根,可以让人们在浮躁的气氛中始终不忘我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又该向何处去。”
终于在昨天,在9年漫长的等待后,中山先生铜像回到了新街口。
京市副市长陆冰在揭幕仪式上激动地说:“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和灵魂,孙中山先生铜像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承担了南京城市灵魂窗口的作用。新街口作为城市中心,在此耸立孙中山先生铜像,是博爱之都的充分体现。他将继续吸引所有敬仰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勇敢担当历史赋予的责任,共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城市建设期待历史文化遗产回归
昨天举行的孙中山铜像揭幕仪式,引来近千名市民驻足观看。仪式完成后,很多市民仍旧围聚在一起,毫无去意。
有南京老市民还对铜像坐北朝南的安置提出了意见。他认为,回迁前的坐南朝北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象征的,政府也应该尊重历史,朝北放置。一些市民还对回迁高额的工程费用提出了质疑,并要求公开相关内容,但也有市民表示,回迁已经成为现实,不再去计较这些问题了。
在追名逐利和商业化不断泛滥的今天,在潮流汇聚、喧嚣繁忙的新街口,人们依旧在找寻昔日精神领袖的身影,依旧在争取灵魂窗口的回归。这或许是一种对于历史的习惯,更是在高楼林立的喧闹中,人们寻找精神寄托的必然结果。
回想孙中山铜像回迁的整个过程,我们不禁要问,类似的城市文化遗产,如果都将其保护、规划、乃至公开程序纳入法制轨道,或许,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重演。但毕竟,南京市花费巨资让铜像回迁,使我们找到了城市巨变中的文化回归,让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