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参观者不足制约中小博物馆发展
“过去我们认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是副业,现在慢慢意识到这是为观众提供的一种服务。”调查显示,观众在博物馆逗留的时间和在博物馆商店逗留的时间基本相同,观众对博物馆文化产品有很大的需求。宋新潮认为,博物馆文化产品可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博物馆宣传营销的手段。他将这种创新型服务称为“将博物馆带回家”。“文化产品销售收入可以进而反哺博物馆事业发展,在坚持博物馆服务公益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博物馆服务水平。”然而,在各地快速发展建设博物馆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对此,有关主管部门、专家、媒体等进行了探讨。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就博物馆建设问题递交了3个提案。
单霁翔在提案中认为,目前,每年全国博物馆举办的陈列展览达到1万个左右,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陈列展览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当前,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一般由博物馆自身完成,艺术设计、制作、布置大多借助社会力量,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等形式确定承担单位。由于对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经常将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混同于普通建筑装饰工程,缺乏统一的陈列展览设计施工管理制度,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的从业基本条件不明确,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很多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由普通的装潢装修公司承担形式设计和施工,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单霁翔还认为,目前,中国博物馆数量超过2900个,从业人员6万余人。博物馆数量大、分布广、从业人员多,并且仍在不断增长。近年来,国家推动公益性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对博物馆的管理、运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提升博物馆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迫在眉睫。因此,他建议设立博物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人民日报记者杨雪梅则对“博物馆城”建设热给予了关注。其文章指出,现在全国一年正在筹建的博物馆就有上百座,这意味着差不多每3天就有一个新博物馆开始筹建。一些城市提出要建“博物馆之城”,正是这轮高峰的代表性宣言。作者认为,中国的博物馆在短短30年的时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发展状况极不平衡。一些博物馆“名不副实”,用量多质不高来概括并不过分。事实上,目前不同城市的专题博物馆重复率非常高。许多城市都有茶、酒、中医、钱币、戏曲博物馆。与其各市争着做多,不如大家联合起来做大。
在杨雪梅看来,博物馆毕竟不是简单的盖房子。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重点博物馆往往会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所以,与其“粗制滥造”地修更多的博物馆,不如想法让更多的民众多去几次现成的博物馆,或者先把现在的博物馆改造好、用好。中国博物馆学会前秘书长袁南征则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人的文物意识和博物馆意识一直很差,不重视文物保护,对文物法知之甚少。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未把博物馆当成一个休闲或者文化生活当中很重要的角色。
《北京晨报》18日的报道则指出,最新数据显示,北京现有注册博物馆151家,其中大部分为中小博物馆。有些博物馆门庭冷落,平日里每天也就来三两个参观者,“零接待”的日子也不鲜见。有些行业博物馆因人员不足、经费紧张,陷入生存的窘境。每年几千人,是一些中小博物馆参观人数的真实体现。人员不足、经费短缺、知名度低、参观人数少,已成为制约中小博物馆长期生存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