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藏品难倒专家
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联合举办的免费文物鉴定会,3月31日上午在罗湖创意文化广场举办。上百位市民携带着自己的珍藏会聚这里,他们凭着所拿到的号牌,依先后次序和专家面对面,请来自广州和深圳的专家们鉴定自己的“宝物”。除了鉴定会外,收藏者们还可到附近的文物考古鉴定所参观“唐代器物展”,下午又有古代瓷器鉴定知识的专家讲座。
市民张先生在收藏方面眼力不错,从前年开始的免费文物鉴定会上,他几乎是每会必来而且都带来不错的藏品,已经引得专家们的赞许,他已成了鉴定会的“常客”,这次他带来一口青铜“锅”,十分厚重,口径约50多公分,专家拿到手上之后,确认是旧东西,从铸法、形制上看,是唐宋时期的。但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见多识广的专家们也感到费解:说它是锅吧,深凹如头盔形,古代的锅没有这样的形制;说它是部队行军用的锅吧,又过于笨重,张先生介绍说,这件东西是从陕西的古董市场淘来的。有藏友认为,它是以前放在烽火台之上,而里面装填烽火燃料的器具。专家告诉张先生,这件东西还需仔细看看,查查资料,才可认定到底是什么,眼下不好一时贸然定夺。
一位市民拿来旧版书李善所注《文选》,是清代中期刻本,一函16册,十分完整,纸质精良,保存完好,每张书页上部都留有眉批,又有文人“卢溪”名号的篆刻印章,专家说,“卢溪”是谁,需要查找资料来印证,如果是名人藏书,这书的价值应该陡增。藏家是个老者,他告诉记者说,“自己的外祖父是个读书人,在世时就非常有名气,很多年前香港的某文化名流曾经给做过传,这部《文选》是我从外祖家继承来的,也许是外祖父在世时的藏书,至于这书的源流则不是很清楚。”
难以回避的,这次鉴定会上,和其他鉴定会一样,仿制的东西还是不少。其中有价值的仿制品,多古代仿前朝的,如清代晚期仿制乾隆时期的胭脂盒,晚清仿乾隆时期的笔筒等等,它们不具收藏意义。而最没价值的,就是近些年的新仿。记者在鉴定会上看到的新仿太多,如仿哥窑的笔筒,仿晚清宜兴的紫砂雕镂壶,仿明初期釉里红的盖罐,仿胭脂红的清代大胆瓶,仿战国时期谷纹玉璧,仿宋代龙泉窑的罐子,有仿钧窑的壶,有仿古代的《二十四孝图》,有的书画虽有虫蛀和朽烂但依然是新仿和做旧,有的书画居然是长轴的印刷品,不明其理的收藏者还是从市场把这些现代仿制品买了回来。很多仿制品都是脏的,显得那么不洁净,对于仿制品的“做脏”,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对收藏者说,“好东西也许是旧,但很难说就脏,拿瓷器来说,好的东西,在过去传世过程中,因为好,就舍不得用,也因为好,就异常洁净,不那么脏。例如我们看到那些假货,很多都是脏兮兮的,目的是显示年代的‘久远’。藏友在发现东西过于脏的时候,一定要十分谨慎,也许是造假者故意‘做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