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到首页 > 书画资讯 > 要闻

女艺术家珂勒惠支个展引起轰动

2010年03月30日 09:17:57  来源:西安晚报

近日,“我的孩子,春天来了”珂勒惠支个展在北京隆重启幕。据悉,该展是继1979年以来、30年之后珂勒惠支再度亮相中国的最大规模展览,从而引起艺术界的轰动。作为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凯绥·珂勒惠支被赞誉为民主主义的宣传家、悲观困苦的画手、宗教艺术家,甚至被称为欧洲早期女权主义画家。而在中国,作为鲁迅最为推崇的女性画家,珂勒惠支诸多经典版画作品则在早期上海着名文艺杂志《译文》中被多次选为插页,并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视角。同时,作为对中国版画和现当代艺术影响最大的外国艺术家,珂勒惠支在中国有着众多大名鼎鼎的艺术门徒:如曾梵志、黄锐等,这些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中都可寻觅到她的痕迹。

虽然,从当代艺术的倾向来看,消解作品的深度和重量感,创造更加明丽轻快、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而沉重的艺术则变得越来越鲜有人欣赏。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内在情感永远都会是也应该是艺术的主旨。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珂勒惠支的作品面前,人们不会无动于衷。如果说凡·高的一生是在用一种近乎偏执狂般的笔触描绘和表达自身对于生活的渴望,那么,珂勒惠支的一生则是在用众多沉甸甸的悲惨图像,直面饥饿、疾病、死亡,以及呼号、挣扎与奋起,用并不美好的现实表达其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黄乔生介绍说:“珂勒惠支的作品在中国首次发表是1931年,鲁迅就是将她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推出过一套赵延年木刻插图版本的鲁迅作品集,这其中的原因,既有黑白相间的版画对于诠释鲁迅作品所具备的独特条件,也因为鲁迅先生本人生前对木刻版画的热爱。正是由于他的这份热爱与推崇,如今,珂勒惠支几乎已经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外国版画家。说到珂勒惠支在中国的影响,就不能不提到鲁迅。她的名字已经和鲁迅,以及鲁迅开创的中国左翼木刻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对于珂勒惠支本人,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迅,没有他所推崇的珂勒惠支,中国大众对于版画都不会有像今天这样广泛的社会认知。

1931年2月,左联5烈士柔石、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惨遭国民政府杀害之后,鲁迅特意从上海德国书店购得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刊登在正要创刊的左联刊物《北斗》上,以此来纪念他们。这也是珂勒惠支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印刷物上。同年8月,鲁迅在上海举办“中国木刻青年讲习会”,在他亲自讲谈的三次中,就有一次是让大家一起观摩珂勒惠支的版画。鲁迅对她的欣赏可以用推崇备至来形容,他曾说:“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

晚年,鲁迅先生更是曾多次在文章及日记、书信中谈论到珂勒惠支的作品,甚至还在1936年临终前“手自经营”,编选出版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遗憾的是,先生并没有看到这本自己筹资印刷的画册最终出版,直到他去世之后一年,许广平才最终编定,由三闲书屋出版了这本画册。这本画册共收录了珂勒惠支的21幅作品,鲁迅对每幅作品都做出了详细、精准、独到的解说。

黄乔生馆长说:“鲁迅购买的珂勒惠支版画共有16帧。其中大部分是画家签名的原版。”2009年9月,德国凯绥·珂勒惠支美术馆馆长古德·弗里茨克和艺美基金会来到鲁迅博物馆,看过鲁迅的藏品之后,古德馆长兴奋地说,印制这些版画的德累斯顿的埃米尔·里克特,正是珂勒惠支信任并长期合作的印刷商。同时,古德馆长还告诉记者:“其实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前,鲁迅曾去信邀请珂勒惠支为作品集撰写前言,但当时由于处于纳粹的高压统治之下,她很害怕,就婉拒了鲁迅的请求。”

鲁迅曾引述一位评论家的话来介绍珂勒惠支的作品:“她(的作品)早年的主题是反抗,而晚年是母爱以及死。”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的序言中,鲁迅先生还曾这样写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甚至是在她的祖国,珂勒惠支似乎都是一个既耳熟能详却又很难真正接近的艺术家。她一辈子都在不停地画贫苦的工人、逼近的死亡、受欺凌的农民、无所畏惧的反抗,还有那些饥饿的儿童、饱经磨难的母亲以及记载着心路历程的自画像。与很多其他伟大的艺术家相比,她所创作的这些黑白版画作品,既谈不上赏心悦目,也毫不具备女性气质,甚至很多人一直不清楚这些版画的作者究竟是男还是女,但是,其作品中所特有的那份坚韧与单纯,却有着一种不容被忽视的迫近人心的精神能量。

珂勒惠支一生经历了德国政局激烈的变化和两次世界大战带给欧洲的动荡,同20世纪初的许多艺术家一样,她的艺术中满怀了对平等的渴望和对暴政的反抗。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珂勒惠支年仅18岁的儿子应征入伍,短短几周后便在西线阵亡。1920年,珂勒惠支和爱因斯坦等人组织成立了国际援助工人组织。1932年,她和其他社会主义者组成反对纳粹的阵线,希特勒上台后,她被取消了普鲁士学院院士的荣誉并禁止她的作品参加展览。1940年,其丈夫去世,1945年,其孙子又在二战中的东线阵亡。其间的1943年,她的住宅被炸毁,她被迫离开柏林到德累斯顿附近的一个小镇居住,并在那里逝世。

珂勒惠支的作品和她所经历的生活息息相关。母亲、孩子、战争、死亡,这些不变的主题不仅出现在其作品里,更出现在她的生活里。因为长年和丈夫居住在贫民区,所以,珂勒惠支深知普通民众的贫困境遇并穷尽一生为大众创作,她的作品充满着凄惨的情绪,也如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底层人民的可悲境况。这使得其作品在第一次获得金奖时,就被当时的威廉二世国王取消了资格。在儿子去世后,她的创作中增加了许多悲伤母亲的形象,并以此来宣传反战思想。

作为一个女性左翼艺术家,如此纷乱的时代既成就了珂勒惠支的作品,也使其受到了很多阻挠。“在她小时候,德国是不让女性上学的,她只能剪短头发去上学。成名后,当时的德国皇帝指斥她为贫民窟画家。”在魏玛共和国成立后,她成为了第一位普鲁士学院的女性院士。“但到纳粹上台以后,院士荣誉和她在柏林女子艺术大学的教职都被剥夺了。她过着很困苦的生活,一直到1945年4月26日去世,她没有看到二战的结束。”

珂勒惠支在柏林居住了52年,在古德馆长看来,“她描绘了柏林的一切,尤其是悲惨的工人”,古德认为身为女性和母亲,她对贫苦人民充满了深情。不过,可惜的是在二战的炮火中,珂勒惠支柏林寓所里所有的手稿和资料都被焚烧殆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成立珂勒惠支美术馆时,其不少作品才从四处被搜集回来。

日前,号称中国“最贵”艺术家的曾梵志说,他初次接触珂勒惠支作品,是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看到家乡武汉的展览上有珂勒惠支的一幅自画像,当时,画面传达的那种挣扎的力量感深深打动了他。此后,他陆续收藏了她的15幅作品。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则表示,珂勒惠支的作品对中国版画影响长达近百年。“她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视角,除了月份牌美人画,中国人也可以看黑糊糊的版画了;中国艺术家也懂得了在水墨韵致之外,黑白还蕴有以刀代笔的力量。”珂勒惠支以版画黑白手法表现内心世界,这种真实图像的力量,好比投枪匕首,击碎了令人厌倦的矫饰风格作品在人们眼中形成的屏障,变为了一种最朴素而有力的表达。这种黑白版画拙劲的画面与红色五星的图形,一并留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中。

(责任编辑: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