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举办双展 展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盛景
北京的首都博物馆正在进行两个大展,一个讲述400多年前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文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的生平史迹,另一个展览展示18世纪中国瓷器远销欧洲的盛况。这两个展览相对比,能让观众了解到古代中西文明交流的情况。
16世纪晚期,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到中国。这个时候,文艺复兴运动和第一次科学革命为西方世界带来了勃勃生机。在中国,正是明朝万历皇帝当政。利马窦不远万里,带来了三棱镜、日晷、自鸣钟等西洋物品,传播数学、天文和地理知识,使明朝贵族官员及知识分子结识了西方创造的精密器械、写实油画,以及《几何原本》等科学着作,吸收西方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中国历史教科书中介绍,利马窦是第一位把近代西方科技与艺术成就介绍到中国的欧洲人。2010年是利马窦逝世400周年,中意建交40周年,同时也是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中意合办的《利马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展出。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先生在展览开幕式上介绍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来到中国,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和知识,开启了晚明士大夫研习西学之风,400年前,利马窦曾作为西欧文明的使者成功搭建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400年后的今天,两国精粹的文物艺术品又跨越时空,实现了中意两国文化又一次历史性的对话。”
意大利策展方精选了70多件展品,包括拉斐尔、提香等油画大师的佳作,以及建筑、典籍和科技方面的展品,体现了16、17世纪文艺复兴思潮后欧洲的新成就、新风尚。中方精选的60多件展品,通过服饰器用、文人书画、佛教造像等,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文化艺术水平和时代风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先生介绍,中意展品对比观看,能让观众了解当时的世界。他说:“大家看就看这个对照,这个时期,世界上东方和西方,那个时候都是什么样的,利马窦在中间起到的能够把两个文明结合在一起的重要作用。他虽然是一个传教士,但他的功绩是在文化上的使者。”
14岁的小观众宋大伟说自己从历史书上知道利马窦,他希望自己将来也能走出国门,增长见识。他说:“感觉利马窦他带来的这些东西都非常有意思,没想到古人很早以前就掌握了这些东西。双方互相一些好的东西交流一下,就可以双方共同发展。”意大利驻华使节希望通过此展能进一步推动意中两国在文化、人民友谊等方面的交流,两国政府间的合作能更上一层楼。意大利马尔凯大区主席马里奥斯巴卡先生表示:“利马窦推动东西方交流的思想在今天仍将继续延续下去。我们觉得他是抱有这样一种信念的,就是说两国两地之间如果差异越大的话,那么彼此交流合作的愿望就越加强烈。我们将继续沿着利马窦这条路,一方面承认我们彼此间巨大的差异,另外一方面带着我们的知识带着我们的理念,共同来到这里,去进行对话,进行交流。”
瓷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与《利马窦》展同时举办的另一个展览《中国清代外销瓷展》,以近200件精美的外销瓷器展现清代(1644-1911),尤其是18世纪,中国瓷器艺术在中西经济、美术、文化交流与互动上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最保守的估计,18世纪中国瓷器输入欧洲的数量至少在6000万件以上。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姚安女士介绍,该馆特意安排两个展览同时举办。她说:“明末的时候,传教士来到中国,那么中国对国外的影响有哪些?我们不仅接纳国外的东西进来,我们还把中国的文明、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所以做了这个外销瓷展览。清代瓷器外销当时什么情景呢?在国外人眼里,在码头上,“千帆点点知瓷来”,看到远处很多船,白帆点点过来了,就知道中国人的瓷器来了。中国人外销出去的瓷器,在当时的贵族家庭、皇室是非常盛行的。”外销瓷按照西方人审美收藏和生活需求制作,色彩极其艳丽,器形也区别于中国本土瓷器。瓷器上有西方人极感兴趣的中国特色主题如花鸟、山水、人物、民情等,也有反映西方生活场景和艺术特色的主题,有的外销瓷在中国烧制完成后运到西方又按照其要求上色重烧,因此外销瓷形成了结合中国陶瓷彩绘艺术与欧美艺术精华的特色。
着名的陶瓷专家胡雁溪先生专门着书讲说清代外销瓷器的艺术魅力与世界影响。胡雁溪先生介绍说:“1710年前,中国瓷器在欧洲是珍宝,因为欧洲不会烧瓷器。一开始以中国原有瓷器出口到欧洲,慢慢地,他们提出愿望,比如中国当时的生活是什么样啊?那时候没有照相术,瓷器上也要反映中国的现实生活。”胡先生说,瓷器上最简单的花卉纹饰,欧洲人都很喜欢,因为外销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他说:“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那个魅力感染了欧洲的上层社会。”
《利马窦》展3月中旬在北京结束展览后,将转至上海和南京展出。《中国清代外销瓷展》将展至5月。这两个展览揭示了从古到今,世界在交流中不断推动历史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