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真正大买家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古玩字画收藏品并没有被列入“固定资产”,但也没有明确被排除在固定资产外,所以,税务部门在征税时都将其默认为企业文化投资的经营成本。
“这些民营企业家以企业名义竞拍这些艺术品后,不是用来装点企业门面,就是办个企业展览馆,所有的开销都算在企业的账目上,摊入企业经营成本。”一位业内人士说。据他介绍,拍卖行也给这些民企提供了“便利”:如果某企业家想要竞拍艺术品,只要在拍卖公司登记公司名字以及缴纳为数不多的保证金就可以参与了。一旦竞拍成功,拍卖公司会出具一张“发票”。企业家将艺术品拿回去后,只要5年内不折现,就可以当成固定资产 “填充”企业利润。其实,对于这种做法,我国税务部门也并非坐视不管。早在1997年,国家税务总局就下发了关于书画作品古玩等拍卖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也就是说,当这些书画藏品成为“零资产”可供民企老板随意支配后,如果他们想要卖出去,就必须缴纳税款。然而,这也导致了艺术品为避税转向私下交易,而税务部门对此难以监控。除了避税,企业家收藏者的 “醉翁之意”还在于他们看到了藏品的“升值空间”。因为买书画拍卖品不仅可以少缴或不缴税,而且显然几年之后,藏品还有巨大的升值空间。作为一种包赚不赔的投资,收藏已经成为企业家何乐而不为的投资,他们当中很多人把经营企业的经济头脑,运用到艺术品投资中,艺术品成为了另外的生财之道。
关于理想
拥有收藏家名片的企业家们用财富投资收藏。对于他们当中有的人来说,收藏是一种生财之道,是赚钱的附属品,而对于另一些企业家来说,这张名片是他们更看重的,因为收藏是他们执着的理想。
位于南五台山脚下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我国最大民俗博物院,总投资6.0733亿元人民币,占地571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收藏的各类展品达万余件。馆内的博物院古民居一条街和收藏的拴马桩、饮马槽、石人、石狮、石龟等石雕艺术品,是关中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智慧和创新的结晶,包含着关中民众的信仰、生活、政治、经济、艺术创作等全方面的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写照。这些藏品都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自费一件一件收藏起来的。前后已投入数亿元之多。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我国首家民办民俗艺术博物院。
在陕西乃至全国文物收藏界,王勇超堪称“奇人”,他被誉为“中国民俗收藏第一人”。多年来,他散尽千金,矢志收集散落在陕西民间的民俗文物,并将其集中保护起来,直至将这家民办民俗艺术博物院建立起来。
在王勇超的博物院里,有被称为中国“地上兵马俑”的8000根拴马桩,这些拴马桩不仅是我国一流的石刻艺术珍品,更是研究我国宋明时期西北民族历史的实物。王勇超的理想实现了,这对于他来说,比当老板挣大钱更来得重要。以他为代表,将收藏作为人生理想的企业家们,让收藏这张名片更加实至名归。
各种生活
对于许多企业家来说,收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藏品,艺术品是首选,但作为收藏,艺术品只是一种。在企业家的各种收藏里,我们看到了各种生活。
湖南省浏阳市枨冲镇张家店村的聚宝博物馆,正成为当地的一个景点,它的主人是一位农民企业家———张志国。在他的博物馆里,2000多平方米展厅内,秋收起义时用过的大刀火炮、湘鄂赣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发行的债券和股票、湘鄂赣干部学校1923级学员证……一件件文物,仿佛把人带进了80年前那段硝烟弥漫、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
为了收藏这个爱好,30年来张志国走遍了全国除西藏以外所有的省及自治区,去过欧美20多个国家。他的博物馆几经拓展,现在已经有了新旧两幢,分为大革命馆、瓷器馆、民俗馆三大系列,20余个展厅,展出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展品2万余件。大革命馆里收藏着1921年至1935年间的革命文物,其中有秋收起义时用过的梭镖、红旗、镰刀、火铳、水壶,苏维埃政府发行的第一张钱币、第一张股票和第一张公债券,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机关报《红旗日报》等。
从农民企业家到博物馆主,在张志国看来,感受只有一个: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
近来随着创业板上市风生水起的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很早之前就是收藏爱好者,他的家就像一个小型博物馆。王中军说:“我要建一个小型美术馆,将来能给它们一个去处。”
走进陕西步长企业集团采访,第一站往往不是集团的医药车间,而是一个特殊的纪念馆,这里只有一类展品,那就是毛主席像章。36万枚毛主席像章的存量让这里成为国内最大的毛主席像章纪念馆。而纪念馆的主人、步长集团的创始人赵步长也因此进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像章虽小,却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沉淀,一个时期的共同心态,它背后的东西耐人寻思。”赵步长说。
卢和民是河北省文安县的一位民营企业家,他的爱好是收藏影片,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免费给乡亲们放电影。在他的储藏室里,有国内外各类影片1000多部,拷贝总数上万个,码了满满一屋子,光电影放映机就有5台。
2004年,卢和民聘请了一个老放映员,专门免费给乡亲们放电影,他还安排4个放映员定期到中小学校、敬老院,为孩子和五保老人放电影。这些年,他为村街、学校、企业、广场、敬老院放映电影达4000余场次。
无论是艺术珍品、珍贵文物还是像章和电影,当企业家们将心倾注在这些收藏中,他们的生活便成为另一个样子,在光鲜的企业家名片之外,人们看到的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以及呈现出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