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学术视野下的齐白石
艺报:您关注的齐白石的市场吗?
李松:我不关注这个,他的假画太多了。
艺报:您能鉴别吗?
李松:不能。造假画的手段太多了。齐白石自己也不一定能够一眼看出来,他有时候一画一批,人家把假画放在里面他一样题词盖章。这还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艺报:您说的一画一批,那这种一批中是不是有精品也有不太好的?
李松:我说的这个一批不是说批量生产,而是说他一天也许是一天画十几张。假画的出现其实是一种社会需要。像以前上层社会就很讲究,清明节挂清明节的画,中秋节要挂中秋节的画,过去就有这种需要,画家哪画得了这么多,就出现了假画,画家其实也不太在意。
艺报:造假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的良性发展,很需要像您这样的美术史研究者树立学术规范来引导。
李松:咱们有很多水平非常高的鉴定专家。他们鉴定古代作品非常厉害,因为古代作品流传有序,有的甚至只有几幅作品,大家都清清楚楚。现代的画家作品太多了,齐白石的作品成千上万,鉴定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现在艺术市场不一定体现他作品本身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炒作的成分也很高。
万青力:
齐白石把中国画带到世界
香港大学的万青力教授是论坛研讨会的嘉宾,也是会场主持人,严谨、幽默、亲和的气质让采访媒体和请教问题的人趋之若鹜,回答问题活跃的思维也给采访增添了不少趣味。看待问题的视野之宽广和独特都是极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艺报:这次我们是一次国际论坛,您觉得这次论坛的国际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万青力: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从美国来的一些学者提出的一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乔纳森教授和安雅兰教授,都提出怎么界定齐白石,因为我们自己没想过这个问题,我就认为他是职业画家,继承文化传统。但是对西方学者来说对西方读者介绍的时候这样讲不行。因为西方的历史观、哲学观不同,他们界定一个画家,是跟着一个潮流或者一个运动的,所以他们用了一个词叫后传统或后文人画。这都值得我们思考,当然我们不一定同意,我们不能把我们中国方式的研究让人家西方就一定接受,这里面有一个很曲折的过程。
艺报:您的那本《并非衰落的百年》的着作中也提到了东西方视野的差异,那我们研究西方文化或者西方看待我们中国文化,两者应该怎么取得一个协调?
万青力:我觉得就应该是互相讨论,互相探讨,找到一个大家能够接受的点。比方你说中国画衰落,我说不衰落,我们拿出事实来证明。美国有个前辈美术史家,他原来就认为中国绘画在清代就衰落了。在他看了我的书后,亲自来跟我说:“maybe I am wrong”所以要拿出证据来说话。衰落是一个政治范围,他认为中国当时政治衰落,什么都不行,当然他们主要指的是“四王”,但是中国绘画不光是“四王”,“四王”的陈陈相因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但还有很多新的、有活力的东西,这个应该让西方学者和百姓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