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长廊 > 文坛

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学术视野下的齐白石

2010年11月22日 14:46:54  来源:《艺术生活快报》

李松:

假画出现是社会需要

李松老师的记性很好,记者一年前曾与其有过一面之缘,没想到他还记得那时向他请教的黄胄艺术问题。这种好记性也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各种书上的原话是信手拈来。他一辈子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美术史研究,现在仍在孜孜不倦地深入其中,无论是和后辈还是同辈,亦或是外行,他都会认真地和你去探讨每一个艺术问题。

艺报:您是怎么看待齐白石的大师地位? 

李松:齐白石、李可染这些人得到社会的公认,他的地位在美术史上被认定了。但是他整个的发展的过程里,他一直处在逆境。

艺报:这个过程是他个人的发展,还是他被社会认同的过程?

李松:他个人的发展和被社会认同的过程都是。当时只有少数的人能肯定他,他一直是很苦恼的,包括李可染这些人也是这样。齐白石一个很好的朋友,当时就跟梅兰芳讲齐先生的画不能学。他到艺专去教课的时候,齐白石自己的感觉也是很受尊敬,其实当时的阻力是非常大的,保守的势力很强。有的人就讲:“他前面进来,我后面出来。”

艺报:当时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大的排挤呢?

李松:因为齐白石画的风格和人们习惯的思维的风格不一致,个性特点很强,人们一开始是不接受的。齐白石自己也很苦恼。他在整个变法过程中思想也会反复。他开始说:“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期间又说过“不知道以后的人会不会承认我”的话。他后来自个责备自己,他看到八大的作品和仿八大的作品,说:此翁无肝胆,轻弃一千年。他那时候整个的变化也有适应当时社会审美环境的一个过程。李可染也经历过这种过程,刚出来的时候一直有人批评他:江山如此多黑。艺术家独特的画风在绘画史的地位,历史和社会有个认知的过程。对他的肯定,既是对他个人很大的促进,对整个社会和文化界也是很大的改变。

艺报:这次论坛给您印象最深的什么?

李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画家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很值得研究。齐白石自己留下来的东西很值得研究,他个人的手稿、书信、日记和综合卷,综合卷就是他家里收藏的那些破烂。好多东西被挖掘出来后,我们对他的很多认识就要改变。

艺报:您说的哪些方面会发生改变,是说他的艺术方面还是对他人的认识方面会发生改变?

李松:如他的交友圈对他艺术的影响。譬如他经常写:“已卜余年见太平。”这是很好的一句话,但实际这句话不是他说的,是别人送给他的,他拿来用,但是也反映他的思想。我们过去的一些说法不太准确,他有名的《十里蛙声出山泉》,我们过去认为是他自己提的。

艺报:好像是老舍写了这句话请他画的?

李松:对,老舍出四句诗让他画。实际上应该是文学家跟他共同创作的。这不是推翻他的画的价值,画还是很好的画,但是人们需要更进一步地了解他的背后。我过去就不知道他和于右任有这么深的关系,因为于右任是国民党的元老,过去不太提到。其实他俩是有私交的,于右任给他题的话不是客套话。这些来龙去脉就从这些资料里出来,你光从画里了解一个人是有限的,有了这些文献、日记,了解就会更深更准确一些。像以前出的那套《齐白石全集》里没有这些文献。有些字大家都认不出,还请了熟悉章草的一位老先生帮我们辨认。现在好多的研究都太表面化,很多博物馆只注意收画家的画,不注意收集这些文献资料,对这些的研究就把很难深入。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