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批评之路
如果形象的比喻,高名潞、栗宪庭和刘骁纯,就像是拉动中国现代艺术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于荆棘之路,曾经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他们吸收的营养有别,使劲的程度不同,但是奔跑的方法与方向却是一致的。方法都是把批评作为了自我的鞭策,方向都是朝往一个现代性的人文方向而努力冲刺。无疑,他们是深刻的。这种深刻不仅仅表现在他们对现实的理解,更表现在他们对整个人类批评价值的承担。正是这样一种承担,使他们获得了知识的力量,从而能够冲出时代的局限,于桎梏中踩出一块历史的“新天地”出来。
目前中国的美术批评跟其它领域的批评一样,已经发展出了第二代、第三代。就现实背景而言,现在的批评家无疑赶上了一个比过去更好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开放,批评家自由发挥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大;而且经济的繁荣,打破过去政治一统天下的局面,也为批评家依靠市场资本获得相应的独立创造了条件。然而,尽管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发展的好时代,但由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却并不容乐观。如果说“走向世界”是过去一百年中国人的理想,那么在走向世界的过程所带来的后殖民问题,已于今天的中国文化界、艺术界彰显了出来;而飞速发展起来的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腐蚀,也正在瓦解着传统的道德底线,威胁着由几代人努力建构起来的审美价值。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交织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似乎已经造成了某种人文价值的断裂。如何继往开来,承接起过去那段人文的历史来开创新的未来环境,督促这个社会朝着真正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将给现在的批评家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这样一些挑战,绝不是编几句“XX之后”的言辞和造几个“后XX”的概念所能解决的问题,而需要我们综合人类的整体思考,站在历史的价值之上来不断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