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什么是中国画

——把握中国画的核心要素

宋桂安/文
2011年06月27日 10:04:38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宋桂安艺术专栏  

题《疏林秀石图》云“石如飞白木如籒,画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元代另一画家柯九思也提出以书入画“尝自谓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竿法,木石全用金钗股屋漏痕之遗意”。可见元代已强调以书入画,但当时仍属于初级阶段,画某个物体具体用某种书体笔法,未免有些牵强。将书法精神融汇于胸,灵活随意运用,方是写意之法的成熟之道,上述黄宾虹的说法,才是精髓所在。

远的不说,民国以来,凡是堪称大家的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赵望云、石鲁、冯建吴、陈子庄、李苦禅、关山月,哪一位不是善写的画家?哪一位不是书法的高手!

优良的传统没有很好地广泛地延续。甚至存在断代的危险。作画的人不少,而做画的人更是比比皆是。做作、堆砌、涂抹,竭尽描头画足之能事,一场画展下来,拼劳力拼苦力,拼时间,否则不能入展,而不是比才气,比功力,比修养。画的累,看的也绝不轻松。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陈履生先生去年在《美术报》撰文《中国画的危险信号》说第十届全国美展评选,中国画的金奖名额空缺不评,后来几经争论,照顾性的给了一名。到后来美术界最高奖金彩奖的评选,再也不照顾了,结果一名也没有评上。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美术家协会内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正在消退。这是一种警示!话又说回来,美协内无中国画金奖,并不等于美协外无中国画高人。中国之大,人才之广,一时不好估量,几十年后自见分晓。

三、 强调“笔墨”为中国画主要表现手段。以线造型,忽略明暗,以展示线的韵律和魅力。

吴冠中有一个着名的论断“笔墨等于零”,舆论一片哗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后他又撰文解释:“离开具体画面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如同未用于雕塑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按他的话推论,“未画画的笔墨,价值等于零”。这话等于没说。吴冠中学西画出生,他的某些美术观念确有闪光之处,他的确有许多不同于别人的独特性,客观地说确有不少好作品,大多是油画,但他确实不谙中国画笔墨之道,中央美院卢沉教授生前评他的画:“看吴冠中画中的线条,不如看地板砖的裂缝。”张仃先生针对吴冠中的话就说过:“不讲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我们不知吴冠中是否明白,笔墨在画面中结合物象既有综合审美意义,脱开具体物象也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如同书法,脱开文字内容,也具有审美意义。书法用笔的神髓已进入中国画中,笔墨既是表现手段更是灵魂所在。黄宾虹的伟大,正是将中国笔墨的精华发挥到极致。吴冠中不懂当然更不擅书法,当然就贬低了中国画笔墨的份量。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元明以后的文人画,一方面以“写”法造型,一方面将笔墨提出来独立审美。人们往往把笔墨作为评判作品优劣的一项重要标准。所谓由笔墨入,从笔墨出。即学习绘画从笔墨入手,画成后评判作品水平还得看笔墨。明代董其昌提出:“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川不如画。”黄宾虹说“画岂无笔墨而成乎”,“画之气韵出自笔墨”。可见,前人将笔墨提高到何等重要位置。岂是吴冠中同志一句“笔墨等于零”之妄言所抹杀得了的。

表现自然景观的真切性,则笔墨不如色彩;借物反映内心情怀,则色彩不如笔墨。油画靠色彩,国画重笔墨,不施任何色彩,全用水墨也是一幅完整的画。墨分五彩,这就是中国画的独特手段。

怎么样的笔墨才是好的笔墨呢?黄宾虹论述过,笔有五法,墨有七法。笔,指用笔方法同时也指达到的效果。一是平,二是园,三是留,四是重,五是变。这是牵扯具体技法,限于篇幅,不便详述。简言之,其平而去其圭 角,其园而出其韵,其留而生辣,其重而雄健,其变而生机现。这五字中,普通画者往往忽视一“重”字。重则能使墨入纸,重则能去浮滑,去小家子气,重方具视觉冲击力,重方雄强朴茂,笔触鲜明,生机盎然。重,来源于胆识,来源于技法之娴熟,古人所谓笔力能扛鼎者,无不得于一“重”字。笔之重者,皆得于古之金石书法,于书法之古法不通者,难言其重。大凡精金石者,其于书画,盈尺之内玩味无穷。举凡写意大师如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陆俨少等人,无不于“重”字见功力。反之,诸多技法娴熟画家,书法未精,其笔墨纵有可观处,然于“重”字上未见功力,终不入大家之列。秀美有余沉稳不足,灵气虽现却失之浮滑,不入上乘禅。可知重乃画之极端,未善者,因重而失之死,失之板,失之刻。纵横使气,堕入野狐禅。学者亦不可不知。

(责任编辑: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