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千秋
——读《论书断语》偶感
本文所属专题:李铎艺术专栏
师曰:“书具意境为高,书传神韵乃妙。意境与神韵,犹如花之芳、火之热,可感而可察也。可感者赏心,可察者悦目。二者兼得,是为佳品。”感曰:书意乃笔意。笔意,人称书法的灵魂。是一种法形之上的,超然于笔墨之外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它贯穿在作品中,是像与不像、似与不似的矛盾。如奇白石大师所言:“不似则欺人,似之不为也。”老子曰:“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窍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书法这种无象之象,无物之物,如孙过庭《书谱》曰:“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法是灵动的表现,又是感觉的把握和认定,具有不确定性,深知模糊。”书家讲究“意在笔先”,这种“意”是没有杂质的,更无哗众取宠之意,它是一种感觉到而捉不到的东西;是升华了的精神境界;是释放了的知识;是主客观的对立统一;是心与物的沟通,情与景的交融,形与神的合拍,即大师们所追求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又如师曰:“书者,抒也,抒情写意之谓耳,诸体之中,行草尤甚。此时彼地,作纸落墨,尽不相同,且无可重复,即使错漏圈改,亦信手由之,惜其生气也。古之兰亭、祭侄,世人宝之,曾不因涂删而引以为憾,何也?盖胸臆之气浑然天成也。”
师曰:“作字用笔,讲究迟速相生,迟以取妍,速以区劲。运笔之道,在于处处体现运笔中之笔势与笔韵,一味速,则势运易失,一味迟,则神气全无。运笔不迟不弱,圆劲畅达,是得笔之气也。用墨浓淡相宜,枯润相生,是得墨之气也。”感曰:笔势乃书法之生命。何为笔势?有学者认为,笔势是在笔毛和纸的作用下,势能和动能互为前提、互相转化的过程。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道:“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业,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朴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券。”东汉中郎最早把蔡邕所着的《九势》概念援引到书法中来,揭示了书法中的本质,提出了“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唯笔软则奇怪出焉”等论点。沈尹默先生对势也加以诠释。沈先生曰:“形是静止的,势是活动的,形是由变化往来的势交织而成的。”“凡实的形都是由虚的势所往来构成的。”书家曰,笔势在书法中的表现形式可归纳为:趋向性的点画,反弹性的线条,反逆性的蓄势,可变性的结体,以及矛盾性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