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浩气 笔底雄风
——李铎及其书法艺术简论
本文所属专题:李铎艺术专栏
笔法是书法的基本要素。笔力是点画线条赖以存在的基础,使表现线条性状特征的关键。汉字本无命可言,而书家之笔在力的作用下,将点画线条升华为筋、骨、血、肉、精神,合成为具有生命力的节奏和动律,成为妙趣横生耐人品赏的艺术,这种感人之处正是力感效应所在。远在1900多年前,蔡邕就从笔法的角度指出力在书法创作中的要妙:“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有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九势》)。因此,那种剑拔弩张于外,使读者如感到书者摆臂摇肩,咬牙切齿般鼓努为力之作当属下乘。
李铎先生对气与力的作用,作过较深入的理性思考。他从“视觉感应”推理出“悟性之力”。通过对力的运动过程的考察,得出线的艺术化“可以载负人的精神与情感”的结论。从传授技法的训练中,总结为“将自然的力和人类固有的力,进行抽象与提炼,使之转化为艺术的力”(《力之刍议》)。他在创作《孙子兵法长卷》前,更对气作过具体地研究。他撰文说,“书写过程中,要贯彻一个‘气’字,写出气势、气魄……我特别看重这个‘气’,就主观意愿来说,要突出军魂之气、军势之气、军戎之气……。写兵法要透出军人的风度和气质,像统帅布阵、击鼓催征那样,展现一种‘战斗’的气息,写出阳刚、雄强之美”(《孙子兵法》长卷创作经过》)。这些唯有军人艺术家特有的视角才能道出的艺术思想和美感体验,成为指导他书法创作并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理论基础。正是在这样一种认识下,他对古代军事经典着作的文字,好一番研读、校对、构思、草创等“战前演练”,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信心十足地以神思统摄笔墨而开笔。《孙子兵法》长卷诞生了。它以雄健的笔力成为李铎先生人书俱老的扛鼎之作。此卷总长220多米,6000余字,经数日挑灯夜战,奋力书写4尺整幅纸共158张,可谓呕心沥血的辉煌巨制。由此,我想到苏轼“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评草书》)的命题,不能泛泛而论。对于“积学以储宝”的书家来说,尺牍、书礼类的小品尚有可取之处,倘若构思巨幅之作,“无意于佳”此率意书也,何以能成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