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中国建筑界既不自尊,又不自爱
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最高建筑奖“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了中国建筑师,注定了这将是中国建筑业不平凡的一年。现年49岁的获奖人王澍,热衷于文化保护、以传统文人思维慢慢工作,而这一切在中国当下建筑业的蓬勃、快速发展下多少属于“异类”。他的设计作品包括博物馆、学术建筑以及唯一的一次房地产项目。这些作品均在中国,大部分集中于长三角地区。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每年有500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如今,王澍的名字将和理查德·迈耶、贝聿铭、丹下健三、扎哈·哈迪德、雷姆·库哈斯等建筑大师并列史册。
得知获奖时,王澍恰在美国洛杉矶。他在周一(2月29日)晚为UCLA的学生作了一场演讲。“我希望这次获奖能够影响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关注中国本土建筑学,无论是大型项目还是小型建筑,都能放慢建设的速度。我同样也希望年轻一代的建筑师能够明白,中国的发展不能以拆除历史为代价。”他在接受《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而王澍在国内首次面对媒体是在3月8日,经由他所工作的中国美术学院牵头,在杭州举行了媒体见面会—伴随着建筑界的喜讯,越来越多的大众也开始知道,中国有一位与“现代化”建设背道而驰的建筑设计师,还获了大奖。
在有着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名单里,王澍并非第一个华人。1983年,被誉为“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曾获得该奖项。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不过通常认为,贝聿铭的设计作品大部分位于美国,属于美国的“人民建筑师”。王澍此次获奖,则被认为是第一位获得世界最高建筑奖的中国人。普利兹克奖对王澍作品的评审词这样写道:“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据建筑界业内人士说,王澍的获奖并不意外。2011年,王澍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这是首位中国建筑师摘得国际建筑学界大奖。同时,王澍还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聘为2011-2012学年度“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从规律上讲,如果能获得这两项奖,距离普利兹克奖也就不远了。“在中国的建筑师中,王澍和刘家琨是最有可能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人。”上海同济建筑研究院二所的李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两个人是中国建筑师中为数不多与艺术家走得近的人,他们把建筑设计当作艺术,而不是土木工程来做。而工程院的人流水作业的成分更多。”李娟所提及的刘家琨,在得知王澍获奖后第一时间,在其微博发布“王大爷威武”表示祝贺。“作为建筑师,每个人都梦想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我为他感到高兴。”王澍的妻子陆文宇是他的同学,也是他“业余建筑工作室”唯一的合伙人。由于获奖时王澍正在美国讲学,首先面对国内媒体的任务便落到陆文宇头上。不过,与王澍一样毕业于东南大学(当时还为南京工程学院)和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李娟看来,王澍妻子陆文宇的“功劳”远不止面对媒体那么简单。“他们建筑工作室的所有除涉设计的工作,都是靠陆文宇。有关王澍的一切事物,都要经过他老婆。我们业内流传一个段子:说王澍画了设计草图常常激动得拿给学生们看,可是还没看几眼,他就要收起来交给陆老师藏好……”李娟认为,普利兹克建筑奖实际上应该颁给王澍夫妇二人。这种做法,实际上在普利兹克建筑奖历史上也有先例。2010年,该奖颁给了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夫妇。
这种“应该颁给夫妇二人”的说法,实际上是业内普遍的想法。甚至连王澍在得奖的第一时间,也向美国媒体表示:“你们是不是颁错了,应该颁给我和我太太两人。”而评委格伦·马库特更在评委词中同时提到了王澍和陆文宇。“我和太太在工作上的分工,就是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有那些设计图;而如果没有我太太,所有的设计就不会实现。”王澍在后来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解释,“我每次画完草图,她都是第一个看的人,如果她觉得不好,我会重画。我太太身上温润的性格,实际上对我现在设计风格影响非常大,某种程度上说,她是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