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投机“进军”国际市场
很显然,这样的论文即使我们不说它是垃圾,其科学意义也微乎其微,很多科学家并不愿意去做这样的工作。但是对于学术行政化的中国“科学家”而言,这却是一条捷径,因为很多学校规定,发一篇SCI,算科研成果,有高额奖励,且有晋升机会。井冈山大学规定的是一篇奖励5000元,2007年,井冈山大学一共发表SCI论文144篇,其中116篇是出于这个《晶体学报》E分卷,其化工学院的教师几乎人人都在上面发表过论文。该杂志成了他们的一条财路。
造假的与投机的
想出这样的财路并不是井冈山大学的SCI英雄们的专利,早在2005年,宁波大学理学院院长郑岳青就被人发现用类似方式狂发SCI论文。他的简历显示其发表的SCI论文高达130多篇。郑院长发论文的方式,大多是通过同一模式给不同的金属测序,测出一个,便可作为一个成果发表。而这些文章,多发在国外一些“影响因子”很低的刊物上,行内称之为“郑岳青现象”。
当然,还有更勤奋的。2004—2009年这5年间,黑龙江大学教授高山在《晶体学报》系列期刊上发表了279篇文章,平均不到一周就发一篇SCI文章,可谓神人!
高山教授自己认为,他没有造假,这些论文完全是他辛苦得来的。也有人为高山辩护:“如果高山教授一没有伪造数据,二没有剽窃文章,三没有一稿多投,那么,高山教授就没有错误。”
是的,高山教授确实没有留下造假之类的硬伤,但是,我们要问,如果发这样的文章没有学校的奖金、不能用来评职称,高山教授们还会这么干吗?他们这么干的动力难道真的是为了给科学做一些查缺补漏的工作吗?
如今,《晶体学报》这类国际杂志几乎成了中国人的天下,就在发表撤稿说明的这一期上,共有290篇论文,其中有134篇来自中国大陆,几乎占了一半。为什么中国学者如此热衷在这样的刊物上发论文,其中原因,不言而喻。
论文大国含金量几何
据国家公布的数据:2007年中国发表被Ei检索的论文超过美国,雄踞世界第一;ISTP检索论文位居世界第二;SCI检索论文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位居世界第三。到了2008年,中国SCI论文数首次突破10万篇,总数为11.67万篇,较2007年增加2万多篇,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从论文数量上来看,中国已经是无可争议的论文大国、科技大国,但论文质量呢?很遗憾,据统计,2008年,我国论文中只有约10%的论文被引用次数高于世界平均值,也就是说,10篇中只有1篇超过世界平均被引用次数。从1999年到2008年,来自中国的累计被引用次数超过200次的国际高影响论文只有106篇。
而且,我们很容易看到,在论文数量排前几位的科技大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与诺贝尔奖无缘的国家。论文数量排在中国之后的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反而都是诺贝尔奖的常客。
近十年来,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的学术期刊上也能见到中国科学家的名字了,在次顶级的刊物上,中国科学家更是频繁露面。但为什么我们总是拿不下一个诺贝尔奖呢?
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的一位教授向笔者道出了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很多中国的大型课题和科研成果,也存在投机取巧之嫌,你可以说这些成果是国际前沿,也能在一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但其实际科学意义却相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