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房四宝 > 

千年河泥烧出传世名砚

2009年12月23日 10:22:52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王耀泽终于烧出了第一窑砚瓦。后来他又烧制了几窑,技术日益成熟,竟被古董贩子拿去当古砚骗人,王耀泽为此很生气,干脆关火停窑,还辞了职,专门收藏起陕州澄泥砚来。如今,他已收集了三四百方陕州澄泥砚,并在家中办起了陕州澄泥砚展览馆,展览各个时代的作品。相比王耀泽,三门峡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李俊林对陕州澄泥砚的了解更早。早在1982年,他在黄河边捡碎瓷片时,无意中捡到一方残破的澄泥砚,背刻有陕州澄泥砚字样,而生产地为人马寨。

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通过查阅资料,他发现从西汉开始,就已经出现陶砚,到了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出现模仿秦砖汉瓦样式制作的澄泥砚;到了唐代,澄泥砚制作已经非常成熟。在唐代,有虢州澄泥砚、青州澄泥砚和绛州澄泥砚等品种,最着名的为虢州澄泥砚,已经作为贡品开始上贡。杜佑在《唐通典·食货》中载:“弘农郡贡——砚瓦十具”;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中也说:“虢州弘农郡土贡瓦砚。”虢州即今三门峡市灵宝,《灵宝县志》载:隋开皇三年(583年)置虢州,至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废虢州,历经600余年。唐时辖弘农、阌乡、朱阳、湖城、玉城、卢氏六县。虢州在唐代位于洛阳和西安两都之间,又是黄河漕运必经之地,所以来往文人学士及达官贵族颇多,虢州澄泥砚因此流传颇广,也深受文人的喜爱。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就称它“坚实如铁,叩致金声,刀之不入”。在当时,虢州澄泥砚已经代表了中国制砚的最高水平。宋代李之彦在《砚谱》中就称赞:“虢州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

在中国四大名砚中,只有澄泥砚是唯一的陶砚,其他三种都是石砚;相比端砚和歙砚,它的成名也最早,端砚和歙砚只是在宋代才开始名声大噪,地位上升到澄泥砚之前。自宋代起,因为石砚的兴起,澄泥砚开始走向衰落。虢州澄泥砚的制作以沉淀在黄河河床底下的千年河泥为原料,其制作方法在宋代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中有着完整的记录。

澄泥砚丰富的历史,不禁让李俊林沉溺其中,他开始千方百计地收集澄泥砚,并探寻陕州澄泥砚的历史。根据在黄河边捡到的陕州残砚,他前往其产地人马寨,向当地的老人询问。但遗憾的是,当地的老人并不知道什么是澄泥砚,直到他往返多次,老人们才明白,他寻找的是砚瓦。在老人们看来,这样的砚瓦很常见,流落民间的还有不少。其中有一次,王玉瑞老人的后人,在整修家中地坑院的窑洞时,发现了不少尚未使用的砚瓦,还有20多具制砚的砚模,这成为李俊林珍贵的藏品。在李俊林收藏的五六百方澄泥砚中,他发现不少有“卢砚”、“卢敬砚”、“垆砚”、“真卢砚”的压印铭记,他不明白这些铭记记的是人名,还是堂号或地名。查清朝姚之元所着《竹叶亭杂记》,曾提到“卢村砚”在陕州;民国史学家邓之诚所着《古董琐记》,还详细地提到他所收藏的“风字瓦砚”为卢村砚,并说到“卢村在陕州城南三十里。传有隐士卢景,好造瓦砚,砚成悉瘗之崖壁间,砚大者径尺,小者三四寸,行如箕如瓢龟鳖之甲,下有两足。”在进一步的查找资料中,李俊林发现,卢景不仅是一个人名,还是一个地名。《陕县志》载:“又有卢砚相传,县人卢景日牧羊手制泥砚,烧成陶器藏于山岭之洞中,采薪掘土者每得之,较澄泥砚更佳。”清乾隆十二年龚松林修纂的《直隶陕州志》记载:“曲崔里据州城西南三十里,有卢敬村共八十五户。”又说“静业寺在州南卢敬村”。这里的卢敬村应该与卢景村为同一个村。

(责任编辑:吕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