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和唐青花概念不同莫混淆
问:您说的使用痕迹对瓷器釉下气泡有什么影响?
问:我想问一下唐三彩有没有一个蓝釉?那么唐三彩和唐青花一样吗?
王春城:提了两个问题,唐三彩和唐青花本身是质的不同,唐三彩是陶器,由1000度以里烧造的一个器物,这个器物是吸水率非常高的陶瓷;瓷器至少是在1100度以上,这是一个大的概念,具体到唐三彩是在1200以上,胎质不同,吸水率不同,烧制工艺不同,唐三彩和唐青花概念完全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问题,唐三彩一定有蓝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唐三彩都有蓝,唐三彩黄绿白是普遍现象,加蓝是个别的,因为个别它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也会超过黄绿白的唐三彩,如果是一个同等的器型,有蓝的可能会比普通的高出一倍左右。唐青花的问题是这样,唐代确实有青花,一个人收藏到30-50件唐青花,我见过,这是一个持久的问题。有真正的唐青花,还有一种真胎后挂彩的唐青花。因为唐青花的釉色和胎质的附着感是不一样的,把外层的釉质给打磨掉,上现在的材料,这种材料好比我们纯蓝墨水的感觉一样,再施上釉,看胎质没有问题,看沧桑感没有问题,也有这样的唐青花,真正用胎质在做的唐青花也比较少,中间这部分多一点。所以唐青花的研究,反正是沾上了青花的东西都热闹,慢慢的研究。
问:我比较喜欢民代瓷器,尤其是早期的。朱元璋在元末起义,当时他已经占领了景德镇,现在学术界定那个时候是元末,但是朱元璋那个时候已经生产瓷器了,这会定得很细吗?因为现在说洪武早期,那个时间段应该是在元末,学术界会把这个分得很清楚吗?
王春城:应该说学术界一直在探讨洪武朝分期问题。我们知道所有的探讨,包括我们对一个时期,包括对元青花和唐青花的认识过程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受什么制约?受度量衡的制约,缺乏度量衡的东西。早期到什么程度?早期标准墓葬出土的纪年关系是什么?它的递增关系是什么?这些更多都取决于地层和标准墓葬,但是标准墓葬一定要排在最后,为什么这样说呢?清代的墓葬一定会埋清代以前的东西,不会埋清代以后的东西,地层是最科学的,但是地层破坏太大了。不知道大家去过景德镇没有,大家去景德镇有没有去过浙江路,我估计可能都去过浙江路上吃饭,现在是打造文化一条街,其实走到头还能看到马路两边一个大土包,这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原来那条路几乎都是那种状态,这种状态没有经过科学发展,所以它的地层解决不了,如果把地层解决以后,它的这种文物价值很高。没有这个度量衡的东西去制约它,所有的东西都是无可推测的,所以会出现有些元青花会看明代晚期,或者是看得更晚,原由都是这样的,这个东西还要依赖科学的,从我们凭空想象的,客观上和理论上是存在的,但是真正科学的分析很难。
问:您是搞专业的,科班出身,我们这些人和您比都是后辈了。我想问一个私人问题,您现在更喜欢什么,是老窑还是青花,也许这个答案对在座的人有帮助?
王春城:举个例子,有时候有人跟我谈这个谈那个,我说我真的是一个时代的弃儿,落伍者,所从事的行业与现在社会发展背道而驰,人家都在往前方看,我背对着前方不断往后方的原点追求探索那些东西,有一个阶段自以为是,有一个阶段觉得特别渺茫,有一个阶段觉得自己生活特别没有兴趣。前面的不懂,后面追了半天也是稀里糊涂,一点意义都没有。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对明清瓷器,应该说我们理解它,读懂它并不难,元代以前瓷器的理解更难一些,因为它朴实无华,因为它蕴藏着很多时代的信息尚未被我们发现,因为它的朴实无华,而被人所遗弃。就感情来讲,就研究的必要性来讲,就收藏的空间来讲,我觉得这批东西真的有很大很大的收藏必要,我可能更情有独钟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