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摄影 > 摄影资讯

“另类”的民国肖像摄影小史

2011年03月16日 09:23:45  来源:雅昌艺术网

摄影术在其发明后不久即进入中国,从此,与其在世界各国的表现相同,如水银泻地般深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肖像摄影,更成为一种检测国民身份、塑造集体意识与表征现代性愿景的重要手段。

民国时代,遍布城乡的照相馆可能是一个最集中反映国民内心向往的场所。人们出入照相馆,不仅是留影,也是一种现代生活的虚拟体验。好的照相馆里,摄影师往往会以“摩登”为幌子招揽顾客,其布景会绘制西式洋房,摆放各式道具,其中最先进的可能就是汽车布景了。在这幅拍摄于1930年左右的家庭合影照片里,一个知识分子模样的丈夫坐在汽车前部,妻子在后座抱孩子。显然,家庭中的角色分配与派定非常清晰。丈夫作为驾驶员驾驭家庭前进方向,起牵引作用,妻子则是辅助管理家庭这个后方。为了逼真地呈现汽车的动感,车轮下面还给出了滚滚烟尘。当时的照相馆为了吸引顾客,还发明出“分身照”这样的类型。这样的照片虽然不入流品,却也给鲁迅这样的文人留下深刻印象。

说到鲁迅,人们会想到他有一张颇为“另类”的肖像照片。1930年,鲁迅在儿子海婴出生后半年去照相馆拍摄了一张父子合影。说这张照片是合影其实并不确切。照片中,只有鲁迅的双手与膝盖,而没有面孔。儿子成为照片的中心,鲁迅的双手作为引导的线条,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到儿子身上。鲁迅只是在照片中甘心做一个托举半岁儿子站立的存在。这张父子照片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打破了肖像摄影的惯例,极具颠覆性。照片当然展示了鲁迅得子的喜悦,却也呈现了他对于传统父子关系的否定。鲁迅根本不在乎在照片中体现什么父子间的尊卑关系。他根本不计较自己在照片中的存在。他可能想要展示的是,未来已经站立起来的,这似乎是一种视觉隐喻,表示了鲁迅对于未来的期待。

肖像照片在民国时代还具有社交作用。当时朋友之间盛行相互赠送照片,并喜在照片上题词,以示友情与牵挂,也通过如照片的拍摄日期等向亲朋报告近况。题词有简单的,也有以诗词相赠。曾经影响了美国重要抽象画家马克·托比的中国雕塑家、画家滕白也(1900-1980),在美国留学期间与托比有来往,并在他于1934年、1935年来中国时还介绍他在中国学习书法,引发他对于东方文化的深厚兴趣。在滕白也于1926年寄赠托比的一张照片中,他以一个职业画家的理想形象出现。青年藤白也身穿马夹,戴着领带,外面套着工作服,服装上沾满颜料。他一手持画板,一手拿油画笔,仰头望着远方,眼神中充满对于未来的自信与希望。但是,这个曾经在西方活跃过一阵子的中国艺术家,在回国后却命运坎坷。他的这幅“言志”肖像照片,反而成为一种讽刺。

肖像摄影这一样式,有时还会被人出于各种目的善加利用。比如,1908年,清摄政王载沣监国,袁世凯以“足疾”为由,辞官归隐,躲进河南安阳北门外的洹上村别墅。为麻痹清廷,袁世凯请来天津的照相馆,为他拍摄题为《烟蓑雨笠——渔舟图》的照片,并通过当时颇有影响的《东方杂志》发布流通于世。他以自己悠悠垂钓的清闲形象,向外界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想终老于山水之间的愿望。而清廷也一时糊涂,放他一马。肖像的摄影作为一种政治障眼法,再借助媒介的传播,居然在政治上助人一臂之力。

(责任编辑:熊蕾)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