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网站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博客 > 我的文章

“人”的艺术和“艺术”的人(Artist & Art of man)

浅谈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问题

冯 远/文
2009年11月24日 10:14:49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频道

本文所属专题:冯远艺术专栏  

按照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来审视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物画的趋势和状态,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明晰的变异轨迹。无论是人物画作品所蕴涵的内在精神和社会道德价值看,还是就画家个体的艺术审美趣味的迁移和表现形式的嬗变来说, 90年代的中国人物画经过60年代的光荣与梦想的时代、70代的迷狂和极端的时代,更经历了80年代中期激昂和重建思想的时代。尤其是80年代的剧烈变化,其中诸如从自卑到自慰中低调伤感式的现实逃遁;到自嘲、自省式的拒绝崇高与分离的解构(王朔的京式调侃在人物画领域的影响);又从自救到自圣中的悲壮与宗教崇拜激情过后的困厄;又到自我摧残进而寻求再生的传统虚无主义与中西合璧的尝试。人物画家对作品的道德价值追寻和艺术形式趣味坐标的自我设定都显现一种由以往趋同的群体特征向独特的个体方向位移。

从艺术作品的社会性来看,画家们似乎都力图远离政治图解式的道德教化功能,转而注重审美层面上的形式意味以及由此引发的审美心理共感。从画家的创作实践来说,似乎又热衷于表现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心象图式。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注意强化个性化语言特点,拒绝沿用传统经典形式与技艺语汇……如此等等,丰富多样的人物画新形式的试验的确为人物画坛营造了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观。但是,这种热闹的处于流变状态的个性化人物画景象背后所潜藏着的藐视一切“规范”的变异和“阻断”传统继承的艺术实验所产生的问题,已经令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感到手足无措:由于当下人物画坛的庞杂和极端个性化的倾向随处可见,因此在史的文脉归类和理论批评家个人素养和眼力的文字阐释,介入越深,其难度就越大。

先来看“人”的艺术。

与绘画的惯常意义有所不同,以人物、山水、花鸟分科为称谓的中国绘画,在类别上是具有明确特指的。人物画以人物与人物活动有关的内容作为媒体,其目的是围绕人的主题展开艺术创作活动,这就要求人物画家善于观察人、体悟人与了解人、为了某种创作主题需求,不远万里采风,收集创作素材是一种了解人和生活关系的方式;细微观察周围人与人、人与生活的关系,体验个人内心与外部世界的精神关系的方式 ,从中找到艺术创作的契入点也是一种了解人和生活关系。前者的长处在于所表现的人和生活保持着相应的审美距离,因而具有某种新鲜感,短处则是最为熟悉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而失之平庸的。研究当代人,揭示当代人精神面貌的丰富性以及当代人的种种特征,离不开研究当代人精神面貌的种种特征,离不开研究当代社会,离不开“社会人”的摄入和“我”的投入,既有“我”又有“人”。有“人”即指具备了当代社会各种外在特征的客体人物形象,这个人可以是具有生活中某个具体人的形、貌特征,也可以是多个具体形象的挪借叠加而成。有“我”即指画家在表现客体对象的艺术创作活动中渗透着画家主体的道德价值判断和审美理想以及“我”的艺术形式和技术表达语言。这个经过“人” “我”合一加工创造而成的人的形象具有了典型意义的特点,它可以通过表现一个人、表现几个人或者表现群像来反映某个时代,某种环境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人”。

(责任编辑:吕子)